[口碑] 演摩莎劇團 - 凡尼亞舅舅 契訶夫

作者: unknown (ya)   2017-05-26 10:59:06
凡尼亞舅舅,一個沒有很懂的劇本。出發看表演前,劇本拿起來重讀了一次。演出結束後,我回家又翻開來一次。想起了很多事。
當兵那一年,約莫是我人生最空曠荒誕的一年。跟很多人一樣,拿了很多書來填補那片荒涼。契訶夫小說選是我在陪一個傷兵住院候診時帶的書。每天讀一篇小說,從此愛上了他,不斷找他的各種書來看。退伍後也開始看起別的俄國作家。
空曠荒誕,這既是我當兵一年的感受,也是讀俄國小說時接收到的風景。
冷。
冰天雪地。
極冷。
沒有火爐,耳朵會被凍到脆掉。
寒冷幾乎決定一切。
鄰居都住的很遠,地很大。因為土地不肥沃、氣溫又只能一年一獲,很多地
才能養上幾口人,這意味著你想找朋友,就得比別的國家的人騎上幾倍的路。
有村子?有城市?還是會有人口密集的地方?但城市是靠著物品流通建立起來的。低產量的腹地讓俄羅斯的城市密度也寥寥可數,你想去別的地方還是很遠很遠很遠。(俄國有美國兩倍大的國土,但你所能知道的大城市名字通常十隻手指數的完。)
我只是想說,在19世紀前的俄羅斯,你想要靠著土地活下去,很有難度,因為這裡就是比別的國家冷上好幾倍,農林漁牧都很難。交通不方便,牛馬生病,獸醫趕不到就死了;交易也不方便
,缺個細菌疫苗,換你死了。 寒冷決定一切。
如果只是生活艱苦也就算了,前面祖先不也活了幾百年,照樣好好的。但19世紀
的俄國,是個追上國際化、現代化的國家。或者說,19世紀的莫斯科跟聖彼得堡,是個追上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
阿其它城市呢?
不重要,你什麼時候看過其它城市被小說家提到幾次?小說裡的主人公會到別的城市,通常就是避暑、經商、追女主角失敗、從軍、被流放,總之都是到一個外地,然後故事永遠不會發生在那裡。
除了氣候,19世紀的俄國還有著發展到極致的沙皇貴族體系。模仿著法國的中央集權,將整片俄土的大半資源集中到莫斯科與聖彼得堡,花一兩百年把這兩個地方變成國際化的大都會──拉高知識份子的水平、提升軍人商人的視野、給予貴族足夠的財富、讓市民們看
到欣欣向榮的俄國、開明開放的俄國、進步又有前途的俄國。
阿其它城市呢?
管它去死。
你讀小說時有記得過嗎?
你都不記得,就更不用說那些19世紀的鄉下人有多麼被人遺忘了。
除了最極端的氣候,人們還要面對很極端的政治與知識。口語來說,就是吃一碗飯都吃不飽了,還有半碗要被收稅的政府拿走。
然後從去大城市生活過的人回來還告訴你:這個世界是光明進步美麗、開明開放開心、民主科學又環保、值得我們去奮鬥打造的!只想著填飽肚子是落後的思想!
明明是寫看戲心得我卻扯這麼多,只是想告訴你:
19世紀的俄國,說他們有國民集體性的精神分裂症,一點都不過份。
契訶夫寫凡尼亞舅舅這劇本(終於回到正題了),就是在探討這個問題: 「X!人他媽的活在這世界上,到底要怎樣才不會瘋掉?」
劇本裡的城市份子對照組,是從大城市回來的教授與教授夫人。
教授是整個家的主人、即將退休的高級知識份子、長年浸淫於美學與藝術理論裡。不過我們很快就看到,他在別人眼中是個過度自我中心、有知識而沒有實踐、有地位而對人缺乏關懷,除了寫論文追求地位,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的老傢伙。
教授夫人是比他年輕兩三輪的續弦妻子。學音樂出身,舉止優雅、談吐迷人,莊園的男士們都為他傾心。他喜歡文學、詩歌、音樂,但除此之外整日慵懶閒散,不事生產,也不懂得一般女主人管理僕役與事務之道,在鄉下莊園裡格格不入。
另一邊的鄉下人呢,是凡尼亞舅舅,跟姪女索菲亞。凡尼亞,簡單說,是個47歲的魯蛇。男,47歲,未婚,莊園管家兼工頭兼領班兼帳務,從22歲開始就一手包辦莊園的大小事務,簡稱工具人。把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都匯到在大城市的姐夫手上(也就是教授),供應他的學術與都會生活。父親是參議員,凡尼亞本人年輕時似乎也受過不錯的教育,能幫教授翻譯文章、能讀教授的許多出版物。但學業完成後幾乎都在當莊園管家,文采與天賦無從發揮,有志難伸半輩子。
教授的女兒,索菲亞,跟在舅舅身旁打理莊園大小事,年紀輕輕卻儼然是半個管家。受的教育不深,相當崇拜富有理想又救助世人的醫生。對自己的外貌沒有自信,但對宗教有著深厚的信仰。又或者說,對人性本善或人所具有的真善美,有著雖不太瞭解但強而深厚的信念。可以說是:「希望身邊的人都過的好,且必然會過的好,所以我們努力完成這個必然」
在城市與鄉村的兩個對照組之間的,則是醫生,阿斯托夫。他務實,奔波救人;他勤奮,一個月幾乎只休息一天;他富有理想,工作之餘還植樹種樹、打點森林保護區、繪製綠化地圖;他受過高等教育,見過世面、談吐斯文。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理想與實踐兼具的好人。
可從他第一幕出場我們就可以看到,同時兼顧理想和實踐的醫生,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奮鬥裡疲憊了,漸漸染上了嗜喝伏特加的壞習慣,無論工作與否都需要一小杯來放鬆身心。一邊埋怨鄉下群眾的落後與低俗,一邊在酒醉酣笑時講著跟農民聽來的三流黃色笑話。
理想
與實踐平衡起來最好的榜樣,應該非醫生莫屬吧?契訶夫偏偏一邊讓你看醫生的「好」,一邊讓你看這個好被「生活」所侵蝕萎靡的那一面。一個人無論灌注多少意志力在真善美的追求上,終究還是難以抵擋惡劣環境腐蝕一個人的力道。
那,人他媽的活在這世界上,到底要怎樣才不會瘋掉? 契訶夫問了這問題,但沒有給答案。
在教授夫妻還沒來莊園以前,這裡的人們勤奮工作,按時吃飯,生活波動不大。
教授夫妻出現以後,整個莊園的作息被日夜顛倒的教授弄的顛三倒四:六點吃午餐、半夜吃晚餐,淩晨他還會搖鈴叫醒全部人,煮茶水遞給他,或安撫他的痛風老毛病。舅舅跟醫生原本也是勤奮工作的人,教授夫人一出現,他們就魂不守舍,迷戀著夫人,工作也荒廢
了。索菲亞也整天追著這四個人產生的混亂跑。
是呀,工作,工作。
整齣戲裡最常提到的就是這兩個字,「工‧作」。
教授是個生產知識的大學者,但被嫌棄說寫的不過是虛假的紙上談兵。夫人也被嫌棄不事生產,整天高貴優雅但兩手空空。凡尼亞在教授回來的這一個月裡,混亂最高點時,喃喃自語著「我需要工作、我需要工作」。醫生一生都在勤奮工作,除了追求夫人而荒廢診所與林務的這一個月。索菲亞維持著莊園的事務與管理,比較晚被捲入無所事事的混亂裡。
在凡尼亞最難過與無助的時刻,索菲亞告訴凡尼亞:舅舅,我們此生就是要辛勞、辛苦,為他人工作付出,但不要因此氣餒,黑夜會過去、信仰會給我們平靜、我們終將在付出裡得到安寧平靜。這類讚頌工作付出的話。
所以,只要我們辛勤工作,活在這世界上就可以他媽的不瘋掉嗎?
可凡尼亞辛辛苦苦工作二十五年,換來的只有他無法再忍受的卑微。醫生為醫療與森林辛苦工作半輩子,漸漸開始酗酒、講黃色笑話、追著女人跑,跟那些他所鄙視的農民一樣。索菲亞,年輕到讓人難以相信他所讚頌的信仰
與工作實際上是在說什麼。
剛接觸這個故事時,我以為契訶夫是要讚頌工作與勞動的價值。是要對觀眾說,只有實作與實踐才能跨越知識份子的空談,才能撫平活在這個北國大地上的虛無飄渺感,才能安我們自己的心。
看完表演後,我才瞭解到,沒有,契訶夫就連他所提出來的答案都有所質疑──「工作」真的能撫平人心嗎?
能的話,那為何凡尼亞、醫生與索菲亞面對教授夫妻所引起的混亂,如此不堪、不耐?為何二十多年的奮鬥,沒能給凡尼亞跟醫生更多平靜安寧?為何面對索菲亞在結局時對勤奮工作的禮讚,凡尼亞除了落淚難過,沒能回上任何一句話?
我原本以為,契訶夫是要透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要不瘋掉,就工作吧。
看完表演後我才懂,他想說的其實是:
實踐與實作不一定能帶給你意義,但如果你不做,就連尋找意義的機會都沒有了。
很悲哀嗎?是呀,活在這麼極端的世界裡,本身就是一種悲哀。
超越悲哀是要付出努力的。付出了努力就能超越悲哀嗎?不一定。但你要放棄嗎?
現在放棄,你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喔。
索菲亞在故事結尾安慰凡尼亞的那番工作禮讚,也許背後所講的是這層意思吧。
工作不一定能安撫你的傷痛,舅舅。但不工作,我們要置身何處呢?
工作不一定能帶給你平靜安寧,舅舅。但你不工作,就什麼都沒有了呀。
凡尼亞舅舅。
作者: chiasuichen (acting oncamera)   2017-05-26 22:49:00
謝謝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