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報] 身聲劇場《厝邊皮影班》

作者: home99888 (藍天驕子)   2016-04-22 23:22:33
時間:2016.04.16 15:30
地點:竹圍工作室
演出單位:身聲劇場
乍看劇名,以為是一齣紮實的草根作品。
「厝邊」一詞在台語中是「鄰居」的意思,
不管是講「阮厝邊」如何如何的巷間八卦,
還是逢年過節「厝邊隔壁相揪逗熱鬧」之類的歡騰景象,
只要看到這兩個字,自然就會有一種草根味。
至於「皮影班」,則令人玩味。
台灣的傳統藝術,該屬歌仔戲與布袋戲為大宗,
前者早已揚名國際,後者則開創出龐大的周邊商機,
但其實在百年以前,台灣的皮影戲曾在南部地區風光一時,
卻在進入大眾傳播時代之後迅速凋零,
至今只剩下高雄還有五個立案劇團。
要說傳統,確是歷史悠久,
但對我這個解嚴世代的台灣人來說,卻陌生得很。
身聲劇場的作品,向來以豐沛的創作能量,
以及飽滿的肢體和音樂表現,深受觀眾喜愛。
但或許是因為創始團員多為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
除了引進了該國更加多元的文化色彩,
也在作品當中多了一些疏離感,算是不太有「台灣味」的台灣劇團。
(不過這種「疏離的台灣味」,也可說是某種台灣特有的文化特色)
像這一次的演出,「厝邊」其實是取其「錯邊」的諧音,
藉以建構出一個長期遭到忽視、已不見活力或向心力的邊緣社區,
三位主角分別為狗屎、水桶和將軍,各自生活在失敗、死亡和孤絕的陰影中。
在這個「厝(錯)邊」社區裡,唯有一年一度的鬥大戲活動能帶來一些熱鬧氛圍,
但因為以往都會來幫忙的吳團長接了政府的案子,籌到的經費又無故失蹤,
只能請外勞啊包卡包跟他的兩個外勞朋友共組皮影班。
於是,劇名裡的「皮影班」也就無關乎台灣的在地歷史。
在疏離之外,身聲也擅長以多元文化素材進行編創,
這次的作品就結合了中南美洲的民間神話、中國古代信仰,
以及馬來西亞和保加利亞的音樂元素,
一方面映照了現代地球村的部份樣貌,
一方面也如團長吳忠良所說,想藉此跳脫出既定的文化框架。
不過,劇中的皮影班雖然是設定為一群雜牌軍,
皮影戲的構圖、節奏、氛圍,以及人影與皮影同台的趣味,
都足見其細膩及令人驚豔的巧思。
其中一段表現水桶獨自回家的皮影演出,若不細看,幾與真人無異,
另外也安排了幾段戲,讓觀眾看見演員操偶的過程,
其人如戲偶、戲如人生的隱喻也在在讓人感到生命中的無奈與無助。
若真要說有什麼尚待琢磨的地方,
就是在取材了多元文化、跳脫既定框架之後,
卻也失去了歸屬感。
儘管劇中明確點出了那群外勞為「他者」,
但在刻意淡化文化背景的「厝(錯)邊」社區裡,
主角三人成了另一群「他者」。
相較於外勞有較明確的「我不屬於這裡」的自覺,
主角三人反而不太清楚自己的「家」在哪裡,
只剩下對於童年和愛人的片段記憶。
至於鬥大戲能否成功、社區能否再創榮景,
對他們而言似乎只是某種被賦予的責任和義務,
並無多少跟他們自身生命的連結。
不過,就某種程度而言,
這或許正是台灣許多老一輩社區居民的寫照。
現實生活中的「家」,在歷經社會變遷之後,
早已不是原有樣貌。
對他們來說,真正的「家」僅存在於零碎的記憶裡,
當下看得見、碰得到的房舍,就只是個住的地方,
只是個昔日光景的載體。
一齣混雜了多元文化,且刻意淡化、疏離其文化背景的作品,
卻細膩描繪出現代人對於「家」的失落與盼望,
也述說著人生百態、述說著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能存在著的生命故事。
只是對我來說,努力游著游著卻游不上岸,
反而越游越不知該往何處、只能繼續在原地打轉的主角三人,
未免也太令人鼻酸了,就像是《等待果陀》裡的那一對流浪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