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醫生是一位極為溫柔的人。自從我阿公在去年底因感染倒下,在急診室鬼門關走過一
回,幸運地撿回一條命後,身體就一直很虛弱。雖然並非癌末病患,但醫院仍將阿公歸類
為壽命以「月」計的安寧照護對象,也許是因為我們簽署了放棄急救的同意書。阿公回家
後不久,安寧醫生便親自來訪,與一位護士一同前來。自此以後,他便定期來看阿公。
每一次見到阿公,他總是笑顏常開,語氣溫暖,不疾不徐,彷彿時間在他身邊會變得柔軟
。他的真誠與熱心,是讓人完全感受得到的,不是表面應對,而是全心地投入於眼前這位
病人,和他的家庭。
他曾經跟我說,他很佩服我能一次照顧兩位老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我是出於被動——環
境所迫、責任所驅,而他卻是出於主動,一個選擇了走進他人生命最脆弱時刻的職業,無
怨無悔,持續奔走於每一位安寧病人的家中。
安寧醫生與我以往在醫院中所見的醫師不同。在那一刻,他只服務一位病人,專注且細膩
。對藥物做出細微調整,關心傷口癒合的情形,觀察病人的情緒與反應。即使只是言語上
的安慰,也彷彿能治癒病人與照顧者的疲憊。他不只醫身,也醫心。他常說:「你已經做
得很好了。感染不是誰的錯,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生命耗損。」
照顧久病的老人,難免會感到煩躁。有時長輩脾氣上來,把情緒丟在照顧者身上,也讓人
心累。而安寧醫生,卻從未露出一絲不耐。他總是以十足的耐心與關懷來面對每一位病患
,甚至關心他們對死亡的遺憾與後事的擔憂。他的關懷真實且深刻,像是對待自己的親人
一樣。
這是我無法做到的。我常想,一個人要有多強大的心理狀態,才能在一次又一次面對死亡
與離別時,仍舊保持如此溫柔與堅定?他比家屬還溫柔,讓阿公感受到溫暖與尊嚴,甚至
常常問:「醫生什麼時候會再來?」這種連結,是醫療裡最人性的部分——關心,真正的
關心,是能被感知的。
我想,這就是哲學中談到的「感受」的核心:**感受本身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我們如何感受他人、如何選擇去共感、去理解,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海
德格爾所說,人不是只是「活著」,而是「向死而生」——正是對於死亡的理解與面對,
使人生變得深刻。而安寧醫生,就是活出了這種哲學——他以溫柔與堅韌,陪伴每一位臨
終之人,活過他們最後的日子。
我曾聽過一句哲學名言:「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想法。」這句話
深深地影響了我,也讓我聯想到安寧醫生。
照顧長輩本身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是面對病弱與臨終的階段,身體的衰退、反覆的感染
、情緒的起伏,還有照顧者自身的疲憊,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事情本身」。我有時會因
為阿公的情緒失控感到煩躁,也會因為長期的壓力覺得自己撐不住。而安寧醫生呢?他面
對的也是相同的病苦、死亡與家庭焦慮,甚至每天都在重複這樣的場景,但他卻總是帶著
溫柔與耐心。
這讓我明白,他的態度之所以讓人敬佩,不是因為他擁有不同的現實,而是他擁有不同的
「看法」——他選擇以理解、慈悲與尊重來看待每一位老人家。他沒有被病痛與死亡吞噬
內心,反而在其中看見人性的柔軟與連結。他以一種深刻的哲學姿態活著:不讓情境控制
他的反應,而是用自己的選擇去定義意義。
這正是斯多噶哲學的力量。他提醒我:或許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視照顧為「不得不」
的責任,而不是一種與生命深刻連結的機會。而安寧醫生,他用他的行為詮釋了一種選擇
——選擇如何去看待苦難,選擇如何去回應人類的脆弱,並且,選擇以愛與理解作為回答
。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不論身處什麼角色,都能如此真誠、如此用心
地對待每一個人,對待每一件事。那是一種令人敬佩的選擇,一種不被現實磨損的溫柔,
一種極為罕見的勇敢。
作者: paul0303 (paul0303) 2025-06-30 17:26:00
這就是醫德,醫者父母心,慶幸原po遇到1位好醫生
作者:
awney (St. Agnes)
2025-06-30 19:47:00這麼棒的安寧醫師,真的不容易
作者: paul0303 (paul0303) 2025-07-01 13:42:00
文中提到*那一刻*,應是指該醫生在那一刻給該病患服務吧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25-07-02 18:45:00安寧醫師到府訪視 那一刻就一個病人算常態吧
作者:
ben0719 (Ben)
2025-07-04 11:44:00因為把屎把尿不他不用做,所以可以以上帝視角處事問題是你長輩什麼病符合安寧醫療?又不是末期,怎會有醫師上門
感染類鼻疽致敗血症昏迷休克 很幸運救回來後身體很虛 進而轉安寧
現在安寧的條件放寬了,不只癌症病人,有所謂"八大非癌"甚至老衰也是收案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