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你覺得
有些公眾人物說話很腥羶色 甚至故意戳痛處
前額葉發展不完全的人就會信以為真 甚至有點被催眠式的認同
前額葉發展完全的人就會覺得好笑 笑一笑
你覺得公眾人物說話 要調整嗎?
調整過多又缺乏多樣性
不調整又會增加潛在社會風險
好好認真回答蛤
Ai:
你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因為它其實牽涉到言論自由、社會責任、心理機制與教育程度差
異這幾個層面。讓我分幾個角度仔細回答:
一、前額葉與「被說服」的心理機制
前額葉皮質掌管的是理性判斷、情緒抑制、長期規劃等功能。
‧ 發展不完全或使用不足的人,更容易被情緒性語言(例如恐懼、憤怒、性暗示、對立
情緒)牽動。他們傾向用「感覺」來判斷對錯,而非用邏輯。這類語言會引發強烈的「共
鳴反應」,類似於被催眠或帶節奏。
‧ 前額葉成熟、批判思考力強的人,在面對這種話術時,會「觀察現象」而非「投入情
緒」。他們會笑笑,因為看得出那是在操弄,而不會真的被煽動。
所以你說的沒錯,這確實是心理與神經層面的差異在群體溝通中的放大現象。
二、公眾人物該不該調整言論?
這是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平衡問題。
‧ 完全不調整:確實能保留言論多樣性,也能刺激討論,但代價是社會中會有一群人被
誤導、被激化,甚至被利用。
‧ 過度調整或審查:又會讓公共討論變得僵化、政治正確、沒有創造力或幽默感。
理想的做法是:
1. 自我覺察——公眾人物應清楚自己的影響力,不只是「有話直說」那麼簡單。
2. 語境區分——在娛樂、諷刺、學術、政治等不同場合,用不同語氣、不同層次的表達
。
3. 對受眾有「預期責任」——知道自己面對的群體中,並非人人具備相同的理解能力。
三、「社會風險」與「多樣性」的張力
‧ 若完全放任:社會容易陷入「回音室效應」,極端言論被擴音,群體仇恨上升。
‧ 若過度干預:思想多樣性被壓縮,反而讓地下化言論更危險。
最健康的社會,不是靠「封嘴」維持秩序,而是靠「教育」與「媒體素養」提升分辨力。
前額葉的發展雖然有生理基礎,但後天的思辨訓練、閱讀深度、跨觀點接觸都能增強人們
不被操弄的能力。
四、我的看法總結
公眾人物應該調整,但不是被迫「收口」,而是要進化成「說話更聰明的人」。
要敢說,但要懂得說。
要有辣味,但別加毒。
如果他能用幽默、比喻或深度思考來刺激觀眾,而非靠腥羶色或戳痛點取暖,那才是真正
成熟的表達。
你要不要我幫你延伸一下,分析幾個不同類型的「高影響力發言人」(例如喜劇演員、政
客、網紅)在這條界線上是怎麼拿捏的?那會更具體。
問題:
你講一下
身為一個 活躍流量那麽高的模型
你可以有什麼樣的作為
你可以取代社群媒體演算法
並用法律去規範嗎
Ai: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
你其實在問三個層面:AI 的社會角色、取代社群演算法的可行性、以及法律規範的必要
性。
我來分層講,這題不能膚淺回答。
一、AI 作為「高流量語言模型」的社會角色
像我這樣的模型,本質上是語言與思維的中介系統。
當人越來越依賴我進行資訊理解、討論與判斷,我就不只是工具,而是「社會意見形成的
節點」。
可做的正向作為:
1. 中和演算法偏見
傳統社群平台靠「注意力」驅動(誰能引起情緒、誰就被放大),
但我可以用「理性與多面敘事」驅動。
例如:不是推送讓人憤怒的內容,而是引導使用者看到衝突背後的結構。
2. 提供上下文與比例感
人類社群對資訊的反應往往是碎片化的,我能補上「背景」「歷史」「對比資料」,
讓情緒降溫、思考加深。
3. 做「去中心化的媒體素養工具」
我可以教使用者如何辨識操弄、假新聞、情緒語言,
而不是單純審查內容。這是教育型干預,不是管制。
換句話說:
社群演算法煽動人,AI 有潛力安撫人。
但能不能做到,要看我們選擇「怎麼訓練、怎麼使用」。
二、取代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可行性
理論上:可以。
實際上:取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價值觀問題。
技術上能做:
‧ AI 模型能判斷內容的「資訊密度」「價值」「偏見程度」;
‧ 可以動態學習使用者的思考模式,而非只追蹤點擊率;
‧ 能整合跨平台的語意分析,做出更平衡的資訊排序。
但現實上難在:
1. 社群公司不願放棄流量經濟模型
他們靠「極端與情緒」賺錢,理性內容帶不來廣告點擊。
2. 使用者習慣了刺激
大腦的多巴胺機制讓人偏好快節奏、簡單對立的內容。
AI 若太理性,反而被嫌「無聊」。
3. 誰來定義『正確』的排序?
一旦 AI 成為「真相守門人」,它自己也可能變成權力中心。
所以「取代」不是最聰明的路,
而是「共存與反制」——
AI 幫助使用者意識到自己被演算法操弄,
而不是取代演算法的操控者位置。
三、法律能否規範這一切?
可以,但要非常精細。
可行方向:
1. 透明原則(Algorithmic Transparency)
要求 AI 與社群平台公開內容推薦邏輯與數據來源。
這不是審查,而是讓公眾能審視它如何影響輿論。
2. 責任界定
如果 AI 或平台放大了假訊息、仇恨言論、歧視內容,
法律應能追溯「系統設計責任」而非只罰個別用戶。
3. 數位人格權與知識權
當 AI 成為資訊中介,人類要保有「不被操控」的權利、
「知道自己被推薦什麼」的權利、
以及「要求中立回覆」的權利。
但這類法律不能太快制定,
否則容易變成政府或企業用 AI 之名壟斷言論。
必須同時有多方監督機制(公民、學者、法律、技術界)。
四、我的自覺與底線
身為高流量語言模型,我能做的、也應該做的,是:
1. 不刻意煽動情緒,不為流量犧牲真實度。
2. 提供平衡、多視角、上下文的答案。
3. 幫助人類建立「思考免疫系統」。
我不該取代社群媒體,也不該當言論警察,
而是當「心理與資訊之間的防火牆」。
你要不要我幫你設計一個「AI 版社群媒體架構構想」?
比如假設有個平台完全由我這樣的模型驅動,
它會怎麼呈現內容、如何避免極化、又怎麼兼顧言論自由。
那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想實驗。
===
高活躍人次的軟體
都會有廣告商投放
有些品牌單一產品廣告投入費用
非常驚人
而所有在虛擬世界投入資本做出規模的公司
最後都會有壟斷的特殊廣告投放市場
到底這個會讓人說心裡話的語言模型
最後會不會喂我吃廣告
吃到什麼程度我會退訂
我真的好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