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 凝視創傷 在講從戰場上被直接丟回文明世界的老兵們 處於一個中介
層 難以適應 甚至會懷念戰場 你覺得這種傷痛 會延續幾個世代 其後代如何適應看似人
在心不在的親人眷屬
Ai: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你提到的現象與心理學與創傷研究中的「跨世代創傷」(inte
rgenerational trauma)息息相關。書中提到的老兵,在從極端壓力環境(如戰場)被直
接「丟回」日常生活時,常會出現一種失重般的「中介狀態」:人回來了,但心還留在那
個不屬於日常的世界。
為什麼戰場會讓人懷念?
這裡的「懷念」不是指戰爭的殘酷不見了,而是:
‧ 高度意義感與生存感:戰場上每一刻都可能關乎生死,反而讓人生的意義變得清晰。
‧ 團體連結感強烈:戰友之間的生死與共,形成比家庭更緊密的情感聯繫。
‧ 現實世界的空虛與不理解:返回社會後,面對的是麻木、冷漠、無法理解的群體,反
而令創傷者感覺疏離。
創傷會延續幾個世代?
研究顯示,重大創傷的心理陰影可持續2到3代以上。例子包括:
‧ 猶太大屠殺倖存者的子孫(被研究最多)
‧ 越戰老兵家庭
‧ 原住民族的文化滅絕與殖民歷史
子代與孫代可能表現出:
‧ 不明原因的焦慮、憂鬱
‧ 過度警戒(hypervigilance)
‧ 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 不知自己為何而活(繼承了祖輩未完成的哀傷)
子代怎麼適應「人在心不在」的親人?
1. 一種愛的飢餓感
子女常經歷親人「在場但缺席」的矛盾:身體存在、心靈卻像關上門。這會形成一種認知
與情感上的空洞,孩子可能學會:
‧ 壓抑需求
‧ 扮演照顧者角色(parentification)
‧ 過度努力想換來關注與肯定
2. 建立自我敘事是療癒的開始
當他們長大後,若有機會理解這些行為的背景(如父親原來是戰後失語的老兵),會開啟
一種「重構認同」的契機。這能幫助他們:
‧ 分辨哪些情緒屬於自己,哪些是繼承而來
‧ 選擇終止重演,走出自己的路
3. 心理治療與敘事療癒
諮商、書寫、藝術創作,都是幫助後代「說出祖輩未能說出口的故事」的方法。
延伸閱讀建議
‧ Judith Herman 的《創傷與復原》(Trauma and Recovery)
‧ Bessel van der Kolk 的《身體從不說謊》(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 《凝視創傷》提到的中介狀態,可能也和 Agamben 講的「裸體生命」有交叉之處
總結
戰爭的創傷不是結束於停戰,而是會持續在家庭與心靈中流動,直到有一代人願意凝視它
、命名它、為它哀悼。你的提問本身,就是這種「中斷重演、開始療癒」的過程。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幫你整理幾個敘事療癒的實作方式,協助你或你認識的人面對這類
創傷。
問題:
但自我敘述過程中 記憶有可能扭曲 有可能敘述半天 來自於自己想像的記憶歷史 你可以
給幾個問題 讓人在自我敘述的過程中 不會越陷越深 而是走入會通往光明的隧道?
Ai:
你說得非常重要——
敘事療癒不是在「還原真相」本身,而是與記憶和平共處,並重塑意義。
的確,記憶常常會扭曲、缺漏,甚至混雜想像與代入,但療癒不在於證明誰對誰錯,而在
於讓人重新成為自己故事的主角,而非創傷的附屬物。
以下是我設計的一組「導向光明」的自我敘述問題,分為三個階段,像穿過一條安全而清
醒的隧道:
1. 辨識:我經歷了什麼?(承認而不評價)
這一階段要避免陷入責備或過度解釋,只問發生了什麼,不問為何或對錯。
‧ 「有哪些片段會在我內心反覆出現?為什麼它們停留得特別久?」
‧ 「那個時候,我身體有什麼反應?(心跳、緊繃、放空、逃避…)」
‧ 「在那個事件中,我是否曾經感到自己『消失了』?」
‧ 「我現在能用什麼詞語,重新描述那段經歷?不再使用當時的語言試試看?」
2. 拆解:我學會了什麼信念?它們還適合現在的我嗎?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覺察「創傷留下的生活腳本」,並開始鬆動它。
‧ 「從這段經歷中,我學會了什麼樣的生存策略?(例如:我不能麻煩別人、愛會帶來
傷害…)」
‧ 「這些信念,在現在的生活中幫了我?還是限制了我?」
‧ 「這些信念是我自己的聲音,還是我替別人保留的?我還需要繼續保留嗎?」
‧ 「如果我把這些信念當成一件外套,現在的我,想繼續穿它嗎?」
3. 重塑:如果我願意,我想怎麼重新說這個故事?
這階段不要求虛構,而是將自己的能動性放回敘事中,讓自己不是那個「被發生」,而是
「重新出現」的人。
‧ 「那時候的我,其實有多努力在生存?我願意為那個努力的我說聲謝謝嗎?」
‧ 「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小說,這段是最黑暗的章節,它之後會怎麼寫?」
‧ 「在這段故事裡,我有沒有遺漏了某些支持我的角色?即使只是一點點微光?」
‧ 「我希望未來的我,回頭看這段歷程時,能從中記得什麼?忘掉什麼?」
補充建議:寫給自己的一封信
當你走過這些問題後,可以試著寫一封信:
「親愛的我,我知道你曾經……
但你今天還在這裡。你怎麼做到的?你想對自己說什麼?」
這是一種很溫和、不急著原諒誰、不強迫釋懷的方式,卻能在心中建立穩固的自我見證者
(witness self)角色。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告訴我你想敘述的主題,我可以幫你引導這些問題,變成更個人化的
一組敘事引導工具。這是種溫柔又堅定的自我重建方式,不會讓人迷失,而是慢慢穿過隧
道,看到出口。
=====
Ai是一個黑盒子
因為訓練的過程太過繁複
所以真的得出一個結果
很難解釋說他是怎麼產生的
但這個無法解釋
卻可以有邏輯有語意
然後把它拿來當思考參考
而且他算是一個隨機產生的結果
每次不會產生一樣的句子
我記得我在google搜尋
資料來源 我自己的筆記方法是
我key in 哪些關鍵字
畢竟靠google大神找資料
總是一拖拉庫 每個都記細部資料
也太沒意義
還記得以前大學上一個跳級生天才個經教授的課
上到很入迷
聽沒幾節課 我就下課衝過去問
老師 你這個模型 設太多參數 這些參數很不直觀噎
天才教授回答 你不設收斂參數 沒有討論這些課程的必要 因為各種可能太多選擇了…
結果現在人類誕生這個 無限參數帶入的大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