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C90 2025-04-23 19:32:08【2025/04/23 夜,老朋友的飯局】
今晚和高中的同學阿倫吃飯,地點選在東區一間我們從來沒去過的小火鍋店。那是一間新開的連鎖店,招牌亮得有點過頭,門外還有店員在發折價券。說真的我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懷疑是不是踩雷,但因為是他訂的位子,我也就順勢走進去了。
阿倫是我高二開始比較熟的朋友,當時我們被分到同一個小組做地理專題報告。起初其實我對他沒什麼特別印象,只覺得他有點悶、笑點有點怪,說話也慢吞吞的。但沒想到後來我們做報告的過程中意外合拍,尤其在決定要做「城市熱島效應」的題目時,他竟然拿出他爸以前研究用的資料夾,我才發現原來他家是做都市規劃的。之後的幾個月我們都常待在圖書館,查資料、畫圖表、甚至還去問了一位地理老師借溫度感測器。
從那個專題之後,我們變成有點默契的朋友,不算天天膩在一起,但只要遇到組內報告或什麼學校活動,自然就會找對方搭檔。高中畢業之後我們去了不同的大學,也沒特別聯絡,偶爾會在臉書看到他出國交換或是參加什麼營隊的照片,互相點個讚,就這樣默默地過了快十年。
說回今晚,一開始我們點了兩份套餐,他選了麻辣湯底,我選番茄鍋。湯一上桌他馬上說,「我記得你以前就不太能吃辣,現在還是一樣嗎?」我點點頭,「老了更不行了,會胃食道逆流。」這句話一講完我們都笑了,像是默契又回來了似的。
菜還沒全上,我們就開始聊起這幾年彼此的狀況。他說他現在在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剛滿兩年,專門畫一些商業大樓的平面圖,也會偶爾跟去現場。問我在幹嘛,我說我現在在一家廣告代理公司當AE,幫忙跑客戶、開會、回信、改企劃案,一天到晚被改到懷疑人生。他聽完之後笑著說:「你以前寫報告不是都滿有邏輯的嗎?會懷疑人生?」我說:「有邏輯歸有邏輯,但客戶不吃邏輯,他們只吃情緒。」
我們聊了很多,從大學時期一路聊到剛出社會的那兩年。我問他交女朋友了沒,他說有,但去年分了,本來快論及婚嫁,後來女生去了外地工作,兩人價值觀越來越不一樣。我說我則是單到現在,談過兩段短暫的感情,最後都不了了之,可能是我太慢熟,也可能是我其實還不夠認真想要經營一段穩定的關係。阿倫點點頭說:「我可以懂,有時候只是因為日子過得太快了,等你想靜下來的時候,那個人也剛好不在你旁邊。」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頓飯不過是敘敘舊,但真正見到面才發現,有些友情真的可以跨越時間的隔閡。即便我們好幾年沒好好說過一句話,可是一坐下來,還是可以講個不停。我們也聊到了幾個高中同學的近況,有人當老師,有人結婚了,有人出國工作,也有人早早回家幫忙家裡的事業。我提到前幾天在路上遇到班長宛如,她現在在做保險,看起來過得還不錯。他聽了點頭說:「她本來就滿有業務魂的,高中時期辦活動就是她最拼。」
火鍋吃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我問他還記不記得我們高三那年去陽明山畢旅的事,那次晚上住的民宿外面有一個超大的草地,我們一堆男生打躲避球打到半夜。他想了想說:「對對對,那時候我還不小心把球丟到樹上,大家還要拿拖把去把它打下來。」我說:「你還記得你當時一直堅持說那顆球是會自己滾下來的,結果等了二十分鐘一動也不動。」我們又笑成一團。
這些回憶真的很神奇,平常根本想不起來,但只要有人提起來,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所有畫面都湧出來,連那天晚上誰打呼、誰偷偷熬夜玩手機、誰被發現後還假裝睡著,全部都歷歷在目。青春這種東西,大概就是這樣存在著吧,不會天天記得,但從來沒真的忘記。
後來我們吃完鍋,走出來還順便去附近的超商買了瓶茶,一起坐在公園的椅子上繼續聊。他說他最近在考慮是不是要轉職,工作雖然穩定,但每天畫一樣的東西讓他有點厭倦。我說我也有想過轉行,可能去做企劃、甚至寫點東西,但又覺得自己可能撐不住收入波動。他聽了之後沒多說什麼,只是喝了一口茶,然後很淡淡地說:「其實我們還年輕啦,轉行什麼的,現在試還來得及。」
那一瞬間我有一點觸動。因為這句話不是誰都能說的。你必須是理解過生活的重量,才說得出「還年輕」這三個字。而我很慶幸,這句話不是今天在社群網站上看到的勵志文案,而是從一個我認識十幾年的朋友嘴巴裡說出來的。
到了快八點半,我們終於說「好啦差不多該回家了」。他要搭捷運回新莊,我則要走去公車站轉車。我們沒說下次什麼時候見,只說改天有空再聚。然後就各自往不同方向走去。
我邊走邊想,這樣的朋友可能不多了。不是那種每天都在聯絡的密友,而是即使好幾年沒見、見了面還是可以不假修飾地說話的人。能聊現在,也能聊過去,甚至能聊那些誰都沒答案的未來。
今天這一餐,其實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場溫習。溫習我們是怎麼從少年走到現在,溫習那些說過的夢、犯過的錯、笑過的傻事,甚至溫習那份沒有名目的默契。這樣的飯局,也許一年只會有一兩次,但它就像生活的按鈕,讓我重新記得,我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