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tx9 (螞蟻)
2025-04-20 09:44:27早上菜市場人還真多,晚點還要幫忙煮飯。
: 看完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還不錯看,有空再來看第二部。不過我對於目的論不太能
: 認同,感覺不管發生任何創傷,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都是受害者的責任。若是長期因此陷
: 入不幸中無法自拔,或許問題是在於自己; 不過創傷本來就會影響一個人,悲傷也分不同
: 階段,需要一些時間來復原,有時候還需要專業的協助。光用目的論或否定過去可能過於
: 簡化創傷的歷程。
: 提一些比較有感觸的地方:
: (1) 用「存在的層級」而非「行為的層級」來認定一個人的價值。
: 其實我常在思考像失智症患者、植物人、久病臥床的病患活著有什麼意義,有時候他們的
: 存在會造成照顧者和家人莫大的痛苦或負擔,病人本身可能也活得很痛苦,所以如果病患
: 拖愈久,對彼此都是折磨; 提早離開或許是一種幸福,對雙方而言都是一種解脫。這點在
: 需要急救的病患也是一樣,家屬選擇急不急救也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為有時候救不回來
: 又加深病患的痛苦,就算救回來有可能也會變成需要長期照護的對象,有時可能還會造成
: 家庭的經濟困難。雖然一般人可能能救就救,因為他們的「存在」比其他一切還要重要,
: 只要還活著就能夠繼續聯繫,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2)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雖然不是說全部,不過我同意大部分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應該說和他人做比較、連
結和期望)。像身體病痛和基本需求未滿足不一定和人際關係有關,當然如果你硬要做連
結也是可以,例如身體病痛沒人關心我所以會煩惱。
常見的人際關係煩惱: 與人做比較而感到自卑、嫉妒; 害怕被討厭而迎合對方、當濫好人
; 被批評、否定時會憤怒或受傷; 害怕失去或死亡而感到恐懼、痛苦等等。很多煩惱既複
雜又矛盾,如果像書中有那麼單純,做好課題的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好做自己,認真
活在當下,做出貢獻等等方式就能夠得到幸福那就好了,不曉得有沒有人試過效果如何?
(3) 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甘於平凡的勇氣。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改變的勇氣、承擔人生的勇氣、放手讓他人負責自己人生的勇氣、
實踐社會貢獻的勇氣。如果覺得目前的人生不滿意,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開始行動,
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部分,有勇氣去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部分。不用去跟其他人比較,
也不用特地去迎合別人的期望,或者過度介入其他人的課題。做真實的自己,為自己的
選擇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4)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你的付出,你的貢獻,並不一定要索取回報,而是主觀感覺有貢獻感就好了,至於對方
會不會感謝,甚至恩將仇報,那是對方的課題。有貢獻感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有
時候只是存在就是對別人有用處了。我們應當向身邊陪伴的人們表示感謝,好好珍惜
彼此相處的時光,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會經歷生離死別。
好吧,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