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9

作者: KC90   2025-02-10 20:07:00
2025年2月10日 陰
捷運車廂的冷氣吹得我後頸發涼,手指機械式地滑動手機螢幕,直到那則新聞標題像把冰錐直刺眼底——「嘉義狼師3年性侵5學童求刑98年」。車窗映著自己瞬間皺緊的眉頭,耳機裡隨機播放的輕音樂突然變得刺耳,我下意識將音量調到最低,彷彿這樣就能減輕文字帶來的衝擊。
指尖懸停在「展開全文」的按鈕上遲疑許久。作為教育工作者,這類新聞總會引發複雜的生理反應:胃部絞痛、掌心冒汗,以及某種近乎愧疚的共犯感。最終還是點開了報導,逐字閱讀時,車廂地板傳來的震動彷彿與心跳共振,在胸腔裡撞擊出鈍痛。
***
報導裡的血腥細節比預想中更殘酷。30歲的代課教師,三年間利用音樂教室、電腦教室甚至校外教學機會,對五名四到六年級男童犯下17次罪行。最令我背脊發冷的是加害者選擇的時機——孩子們參與校外活動本該是最雀躍的時刻,卻在異鄉旅館房間裡被迫承受信任崩塌的絕望。檢方起訴書裡那句「學童長期受侵害後放棄抵抗」像塊烙鐵,在視網膜上燙出焦黑的印記。
車廂廣告螢幕正播放著某補習班的宣傳片,孩子們天真的笑臉與報導中「麻木痛苦」的形容形成詭異疊影。我突然想起上週參觀國小美術課時,有個男孩驕傲地向我展示他畫的全家福,畫紙邊緣還細心貼著老師獎勵的星星貼紙。那些受害學童是否也曾如此單純地信任著,將畫作交給這個披著教師外衣的魔鬼?
***
握著扶桿的指節因過度用力而泛白。報導提到法院裁定羈押但未禁見的理由——「仍有與被害人聯絡方式」「事發後仍能輕鬆交談」。這幾行字在我腦中自動轉譯成更可怕的畫面:加害者是否持續用溫柔話術安撫受害者?是否在偵查期間仍嘗試操控孩子們的認知?當司法程序強調「未禁止接見通信是基於…」,那些孩子被迫與傷害自己的對象保持聯繫時,該承受著怎樣的精神凌遲?
列車駛入地下段,隧道燈光在車窗上劃出斷續的光痕。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正無意識地咬著下唇,鐵鏽味在舌尖漫開。想起兩年前參加性平研習時,講師曾說:「每樁校園性侵案背後,平均有六個以上察覺異狀卻選擇沉默的大人。」那麼在這所嘉義國小裡,當謝姓代課教師頻繁帶學童進出音樂教室時,真的沒有任何教職員起疑?當孩子出現退縮、抗拒上學等跡象時,是否有人主動拉起防護網?
***
檢方具體求刑98年的數字引發另種焦慮。在台灣司法實務中,有期徒刑上限是30年,即便判處多個刑期也會合併執行。這意味著無論求刑98年或50年,實際關押年數差異不大。但當社會大眾為「求刑98年」拍手稱快時,是否忽略了這種數字遊戲對受害家屬造成的二度傷害?那些父母看到新聞時,是否會對著計算刑期的算式發愣——17次犯行,5個孩子,換算下來每次傷害僅價值約5.8年?
更令人窒息的是犯罪時間軸。從109年10月到112年4月,整整兩年半期間,狼師的惡行如同慢性病毒在校園擴散。這所學校的晨間導護時間照常進行,教室裡的消毒作業每日實施,卻對最該被防堵的人性病毒毫無防備。我忍不住想像:在某個週末的校園,謝姓教師是否也曾若無其事地參加教師研習,在性平教育課程簽到簿上流暢簽名?
***
轉乘站湧入的人潮暫時中斷了思考。身旁中學生書包上掛著的寶可夢吊飾隨車身晃動,讓我想起去年見過的案例:有個孩子每次被霸凌後,加害者都會給他轉蛋玩具作為封口費。那些塑膠公仔後來全被母親扔進垃圾車,孩子卻在諮商時哭著說:「可是我真的喜歡傑尼龜…」加害者永遠不會明白,他們奪走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更是連帶摧毀了無數純真事物的美好意義。
報導末尾提到法院認定「有高度再犯可能」,這讓我憶起德國犯罪學家提出的「暗室效應」——性犯罪者就像待在裝滿誘餌的暗室,一旦嘗過打破禁忌的快感,往後每個陰暗角落都可能成為犯罪現場。謝姓教師在台北、台中、苗栗、雲林等地旅館犯案的情節,恰似這理論的血腥註解:當校園已無法滿足其慾望,他便將整個台灣變成狩獵版圖。
***
捷運報站聲響起,我卻在座位上蜷縮得更緊。手機螢幕因長時間靜止進入休眠模式,漆黑鏡面映出自己疲憊的面容。想起近日教育部才剛宣佈要加強代理代課教師的資格審查,但這類案件總在事發後才引發制度補破網的討論。如果每個教育現場的成人都能多問一句「那個老師為什麼常單獨留孩子下來?」、如果每次校外教學的分房名單都能被嚴格檢視、如果孩子說出「我不喜歡和謝老師獨處」時能被當成重大警訊而非童言童語…
車門開啟的瞬間,灌入的風帶著某種潮溼的氣味。我將新聞連結轉傳給任教學校的輔導主任,附上句:「下週的教師晨會,或許我們該重新檢視校園隱蔽空間的管理規範。」走在通往出口的電扶梯上,腦海浮現該案起訴書中某個細節:有受害者用手繪配置圖指證犯罪地點。孩子們用稚嫩筆觸畫下的,何止是音樂教室的平面圖?那根本是整個教育體系失能的解剖圖。
***
夜幕中的捷運站出口閃著冷白燈光,我站在階梯頂端回望軌道方向。那些受害學童的人生列車,早在某個看似尋常的課後時分就被強制轉轍,駛向誰也無法預料的黑暗隧道。而我們這些旁觀者,在震驚與憤怒過後,是該繼續滑動手機尋找下一則聳動新聞,還是起身去檢查自己所在車廂裡,是否有孩子正縮在陰影中發抖?
口袋裡的手機震動起來,家族群組傳來外甥在合唱比賽得獎的照片。孩子穿著雪白襯衫站在舞台中央,笑容明亮得讓人眼眶發熱。我長按圖片選擇「儲存到最愛」,同時在心底默默祈禱——但願所有純真笑容都能被妥善守護,但願每間教室都真正成為安全所在,但願我們今日的痛心疾首,終能化為讓明天更好的力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