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嗯

作者: htx9 (螞蟻)   2022-09-25 21:04:41
中午吃火鍋,好飽。
前幾天晚上叫消防隊(委託民間企業)來抓虎頭蜂,抓了幾十隻,不過現在還有十幾隻。
早上噴一下殺蟲劑,結果噴幾下牠們就飛走了,我也怕到趕緊烙跑,聽說藥噴不夠會有
抗藥性,不過我不敢滯留太久。黏鼠板本來要黏虎頭蜂,結果黏到一隻壁虎。
下次再用水沖沖看好了。
= = = =
看完一本書《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沒有集中閱讀,看到後面忘了前面。
高敏人即高度敏感人,敏感的解釋「感覺敏銳;對外界事物反應很快」、「容易引起高度
反應」,高度敏感則是感覺特別敏銳、情緒和反應容易被激發或者神經質之類的。
本書所謂的高敏人,具有感受力強、察覺變化能力強、直覺力強、思考深度夠深入、
表現力強、心地很善良、與人共鳴的程度高、容易受到過度刺激、情感反應強等特質。
高敏人通常善解人意,擁有各種才華,創造力強,有著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
我Google看近幾年好像有很多關於高敏人的研究,以前我不太常看到這個詞(牙齒敏感族
群?)
判斷你是不是高敏人的方式,除了透過HSP診斷測驗(看網路上有不同版本),另外就是看
符不符合高敏人的四大特質:
D: 深入處理/深入思考。
O: 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E: 情感反應強,有高度共感力。
S: 察覺細微的刺激。
即使通過HSP診斷測驗,如果這四大特質有一個不符合,恐怕就不是高敏人。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高敏人,我只覺得這些心理學家擅長創造新名詞來進行研究,
可能也是舊的東西包裝成新的東西,不過搭配好的行銷策略,這些新的東西很快就會
流行起來,然後很多作家或Youtuber、創作者就會跟風大賺一筆。其它研究者也會發表
許多相關的論文和著作。
為什麼高敏人具有這些特質? 擁有這些特質的一定是高敏人嗎?
不是高敏人就不能深入思考? 不是高敏人就沒有創造力、直覺力不強? 不是高敏人就不能
察覺細微的變化? 有些看似「天賦」的才能其實可以透過後天訓練培養成的,
所以這些研究如果沒有仔細瞭解就擅自對號入座,認為自己是高敏人,所以要怎麼做,那
就跟盲信星座影響個性的人一樣。
當然,也許發明這些東西的人有經過科學的佐證,證明高敏人的存在。
不過我想這跟自閉症光譜一樣不一定非黑即白,每個人都有感性與理性、敏感與鈍感的一
面,重要的是善用這些特質,為我們創造幸福快樂的人生。
有高敏人自然有鈍感人,不過本書倒是沒有提及。
好吧,那談談高敏人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吧:
(1) 情緒和思考容易受到他人影響而陷入負面情緒中。
可能是腦內小劇場太豐富,容易為小事煩惱,或者因為他人的一言一行而情緒低落。我
好像也是這個樣子。
(2) 常常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過度努力,如果做不好又容易內疚自責,也會因為他人的
負面回饋而感到情緒起伏。
(3) 容易勉強自己強顏歡笑,只表現出自己好的一面,隱藏自己不好的一面。
(4) 容易承擔過多不必要的責任,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5) 為了滿足他人期待和喜好而改變自己原本的樣子,朝著「不是真實的自我」前進。
這樣做也許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聲量,但也很容易因為害怕被討厭而勉強自己戴上虛偽的
面具。
(6) 容易為他人的苦難和不幸感到悲傷,類似助人工作者的職業倦怠。具有同情心是好事
,但是過多的刺激會造成莫大的壓力,拿別人的不幸來懲罰自己。
(7) 因為高敏人善於傾聽,所以有時會承受別人過多的情緒或抱怨,或者是聽不喜歡的人
講話或不喜歡談話主題而感到焦慮。
接下來談談高敏人如何獲得幸福與快樂:
(1) 為自己而活,不要為滿足他人期待而活。
(2) 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去幫助別人。
(3) 感受生活的小確幸,高敏人容易被感動,所以把環境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平常
也多做一些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多去一些會讓自己感到愉悅的地點。
(4) 跳脫功利主義或結果主義,把注意力放在享受過程。
(5) 不要愛跟其他人比較,享受自己進步的成就感。
(6)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
(7) 注重生活的品味,多花一些錢在自己身上吧!
(8) 重視自己的負面感受和情緒,而不是只著重在正面感受和情緒上,因為負面的事情
也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習於壓抑和逃避,反而會讓自己不快樂。
(9) 想要抒發情緒,可以透過寫作、唱歌、創作、畫畫、與人聊天等等輸出方式來抒發。
(10) 適當地獨處或休息,讓自己有時間和空間為自己充電。
(11) 放慢生活步調,不要讓忙碌追著我們跑,因為那只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12) 訓練自己的直覺力,儘管是小事也可以先用直覺而非理性做判斷,然後再去查看結
果。也可以順從自己的直覺去行事,來場小旅行、走不同的道路、去沒去過的地方或商店
逛街、或去品嚐沒有吃過的美食等等。
(13) 如果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那就依照直覺多嘗試,儘管最後發現這不是我要的也不
要緊。依照直覺行事,儘管可能會走彎路,但這些時間並不會被浪費掉,而是會成為自己
走向終點的養份。
(14) 用心打扮自己的外表,外表的模樣會帶動內心,如果打扮年輕一點,內心也會感到
年輕一點,這其實是一種保康養生的方法。
(15) 多觀察四周人事物,去思考背後的成因,訓練深入思考力。
(16) 如果發現直覺不對的地方,就停下來多想一下,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問題的根源。
(17) 透過網路寫作、創作,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太多在意瀏覽數和按讚數,也不
要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而改變自我,而是要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具有被討厭
的勇氣。
(18) 做自己覺得好的事情,如果不喜歡某些事物,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它們。只有自己先
感到幸福快樂才有餘力去付出。
(19) 不要過度幫忙別人,相信他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儘管他們仍是會出問題,也
不是你的責任,因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20) 用固定捐款來降低災難發生時的不安感,你也許很善良,也有能力去幫助別人,
但是幫助別人不是你的責任,而是一種美德。其實每次看到巨大災難發生時的捐款競賽
(不捐或捐太少都被罵),我常常覺得這些人是怎麼了? (不是這個社會怎麼了,因為他們
也只佔總體的一部分。)
(21) 傾聽他人說話前,先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有些談話如果自己不想聽,也不必勉強
自己。
(22) 與人相處不必要求互相了解,而是要好聚好散。即使話不投機或者意見不合也不用
勉強對方接受我們的想法,只要確實表達自己的意見就好,也要尊重別人有他自己的想
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