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6 嗯

作者: htx9 (螞蟻)   2022-09-06 21:01:45
看完一本書《彼得.杜拉克也提出反本能計畫》,這本書主要講有關時間管理、精力管理
、情緒管理、學習管理等等自我管理的書籍。其實我也沒看過彼得.杜拉克的書籍,
如果想要繼續閱讀下去,有些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等等的經典書籍可能也要拜
讀一下,或者是只讀對自己有用的部分。至於彼得.杜拉克跟反本能有沒有關係,我也不
知道,感覺作者用個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名號來為自己背書,就好像有作者拿哈佛、MIT、
股神巴菲特等等名校或名人來為自己背書一樣,比一般書籍更為吸睛。
當然書名本來就是為了吸引讀者翻閱所以有時候會有一些巧思,至於內容如何,這本書還
可以,不算是落入俗套。就算同樣是在講一些常識,但懂得用一些理論、引用一些書籍或
電影的內容來強化自己的論點,整體看起來就是比較專業。
「什麼是反本能?」
本書所謂的「本能」,指的是較負面的人性,像是拖延症、三分鐘熱度、習於安逸和逃避
、愛面子、競爭焦慮、資訊焦慮、容易沉迷上癮事物、愛慕虛榮等等。
而「反本能」就是從自身的弱點出發,努力找到克服這些負面人性的方法。
作者提出透過時間管理、精力管理、自我管理和資訊管理等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自律,
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當然不是說透過自我管理就能夠成功,而是想要改變自我,唯有透過不斷地學習、嘗試和
成長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時間管理]
(1) 為避免拖延症,首先要記錄自己每天的所做所為,從中檢討自己時間浪費的原因和提
出改進的方式。
(2) 訂定明確的目標和計畫,有些無所事事的原因是沒有明確的目標。訂定目標要掌握
SMART原則,也就是目標明確(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能夠實現(Attainable)
、與目標相關(Relevant)、與時限明確(Time-based)。如果沒有具體大目標,至少也要訂
定一些小目標去完成。訂定目標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不要看到別人建議做什
麼就跟著做什麼。
(3) 想要維持行動的熱情,必須自己找到回饋機制。如果單靠其他人的肯定(按讚、留言
、觀看數或誇獎、鼓勵),心情很容易會受到數據的影響。自己給自己回饋才不會受到他
人的影響。完成目標的最大回饋,就是把這件事情做出來的成就感。
(4) 善用番茄鐘工作法、十五分鐘效率法則、碼表倒數等方式來提升工作的專注力。
這些方式大多是用時鐘來提升緊張感,以便進行工作的衝刺,不同時間計數之間需要休息
片刻。
(5) 擺脫3C產品的束縛,避免自己浪費太多無謂的時間。如果是把3C產品當做幫助自己成
長的工具或者適當地休閒娛樂那樣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沉迷遊戲、上網太多時間反而對阻
礙自己成長,當然如果是靠玩遊戲賺錢的情況那就另當別論了。
(6) 善用日程計畫表、周計畫表等表格或時間管理工具幫助自己規畫目標。這些工具主要
是讓我們能夠管控目標和計畫的進度,讓我們能夠反省和調整目前的做法。
目標和計畫沒有做管控,只是單純設定截止期限,很容易會因為時間預估的錯誤或臨時有
變故而導致進度拖延。
(7) 每天先決定工作項目的優先順序,先找出最重要的三件事(三隻青蛙),當天就把重心
放在這三件事情上。(其它書也有每天列六件優先處理的事情的論點。)
(8) 每天寫日誌,每週寫週誌,這些日誌主要用來記錄和反省。作者是提供九宮格日記,
不過網路上有許多不同版本的九宮格日記,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想要記錄哪些事情。
例如: 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需反省的事、有哪些靈感、有學到什麼新東西、健康狀況、
做哪些運動、花哪些錢…等等。
我這幾天也重新開始記日誌了。
(9) 建立「時間碎片清單」,讓自己的零碎時間可以被善用,不再被3C產品耗掉了時間。
像是列出一分鐘、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10) 做好物品和資料的歸納整理,不要讓「找東西」浪費了你許多的時間。
(11) 時間管理的斷捨離,即是不要把計畫排得過滿,捨棄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遠離
對網路的高度依賴。
[精力管理]
(1) 避免熬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可以善用早晨的時間學習、思考、運動。
(2) 避免睡眠不足,要找出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可以改進的就去改進,不能改進的話…
我也不知道,不過除非是像是家裡或自己臨時有狀況或者工作做不完、環境太惡劣、疾病
等等因素,不然大部分的失眠原因都能夠想辦法避免或改善。
(3) 適度地運動、鍛鍊身體。
(4) 就算是年輕也要懂得養生,瞭解有關運動、睡眠、飲食、紓壓等等健康知識並加以實
踐,才能夠保持好的精力。
(5) 疲憊的時候要適當地休息或小睡,不要勉強自己硬撐疲憊的身體。如果工作時常感到
疲憊,要反省自己的工作效率或者生活習慣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自我管理]
(1) 別把生命浪費在無謂的人事物身上。不去擔憂其他人的事情,不看太多和自己無關的
新聞,不去理會他人的閒言閒語,別把精心浪費在不可控制或者無法改變的事物上。
(2) 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學習與他們相處。我們無法勉強自己一直保持快樂,但我們可
以透過練習讓自己儘量降低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可以離開現場、適當發洩、找人
訴苦、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追溯問題的根源並找方法改善,或透過冥想、正念
、運動、寫作等方式幫助自己情緒穩定下來。當然如果情況很嚴重還是要看個醫生。
(3) 放棄和他人做比較、完美主義、愛好面子、愛慕虛榮等等會增加煩惱的念頭。
儘管不富有,但我們仍可以透過不斷實現目標、找尋人生的美好來富有自己的心靈。
(4) 學會選擇,我們要瞭解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喜歡做什麼事情。人生有許
多時刻因為選擇而改變,所以我們要慎重地做出選擇。當然不是叫我們死守選擇後的結果
,雖然選擇後就應該全力以赴,但如果發現這個選擇不是我們所要的,就必須考慮其它方
向了。
(5) 成功沒有捷徑,你現在做哪些事情會決定我們的未來。努力的過程本來就充滿艱辛,
如果不想在日後悔恨,最遲從現在就要開始努力。
(6) 好的選擇充滿可發展性,或職業的複利效應高(靠腦力和經驗的職業),交友圈有足夠
的正能量,當然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的興趣和熱情的選擇。如果不曉得要選擇什麼,可以
參考其他人的意見,先做好眼前的事情,學習核心技能,再慢慢去考慮出路。
[資訊管理]
(1) 不要沉迷蒐集資訊或閱讀「乾貨」,把資訊和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加以實踐才是最
重要的。現代人常常會有資訊焦慮的症狀,會不斷瀏覽大量的資訊和知識,但是又不肯花
時間去吸收、消化,結果導致資訊消化不良。資訊的「質」比「量」還重要,想要提升資
訊或知識的品質,可以透過選擇資訊來源、深入思考、資訊輸出(寫作、評論、教導)、行
動與回饋等方式來進行,而不是一味地輸入資訊。
(2) 資訊的斷捨離之術,即是斬斷不必要的資訊,捨棄多餘、不重要的資訊,遠離對「乾
貨」的迷戀等等。
(3) 想要解決問題,先試試5WHY分析法,也就是透過不斷地提問來找到問題的根源,解決
問題的時候就從根源來下手。
(4) 掌握讓別人更樂意幫助你的要領: 掌握基本社交禮儀、懂得換位思考、避免問題過於
空泛、模糊、學會獨立思考等等。
(5) 閱讀時別老是讀一些通俗的書籍,也要讀一些難懂的書籍、其它領域的書籍才能夠讓
自己成長。人生短暫,有些好書有機會也要去讀它們。
(6) 學習與思考最好也要能夠與他人交流,否則閉門造車很容易會造成思想過於狹隘。
(7) 學海無涯,除了勤勞還要有目標、有方法,懂得有效率地學習。否則讀一大堆書可能
學習的效果仍然不大。不管學什麼最好還是要有輸出或者有分享,才能夠在輸出過程或者
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