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恨的煩惱

作者: hilifeman (浪跡天涯)   2022-08-28 03:21:37
南海古佛 降
二○二○年十一月廿一日
歲次庚子年十月初七日
詩曰:
田舍蒙童問太翁 人生諸事幾從容
韶光已化輕煙去 唯嘆未曾覓道蹤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四節 嗔恨
心對對象有厭惡感或排斥感、抗拒感,就叫做嗔。除了明顯的生氣、
憤怒、憎恨,還包括內在的緊張、擔心、憂愁等。
嗔與貪是完全相反的。貪是心黏著對象,或想要得到、擁有對象。
而嗔是心排斥對象,抗拒對象,甚至想要毀掉對象。
由於每一個人先天宿世業力,和後天生活成長背景不同,所以在觀念上、
行為上、言語上,沒有處在同一個層次上是很正常的,例如:
在行為上,有的人知書達禮、文雅詳妍,有的人粗鄙庸俗、舉止唐突。
在言語上,有的人喋喋不休、貧嘴薄舌,有的人拙於辭令、好講道德。
在知識上,有的人見多識廣、滿腹經綸,有的人坐井觀天、愚昧無知。
在體力上,有的人強健能幹,有的人孱弱單薄。
於此情形下,工作在一起或相處在一起時,必然會有意見相左,
或產生摩擦、衝突的現象。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應當將心比心,相互寬恕,
維持祥和的磁場,才不會在日積月累後轉為敵意與仇恨。
昔時,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的妻子已經證得初果,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因
法喜而口誦偈言,讚嘆佛陀。
一天,這位婆羅門和幾位朋友正在家中進餐時,
其妻又順口說:「南無佛」來讚嘆佛陀,此話立即激怒了她的丈夫。
隔天,婆羅門便去找佛陀,並藉提問來詰難佛陀,羞辱佛陀。
他問說:
「如果想要生活安祥,應該殺死什麼?如果想要生
活幸福,應該殺死什麼?」
佛陀回答道:
「婆羅門!如果想要安祥、幸福的生活,就要去除憤怒。
諸佛和阿羅漢歡喜並且讚嘆能止息憤怒的人。」
佛陀的回答,觸動了這婆羅門心靈深處的道根,
於是出家為比丘,後來並證得阿羅漢果。
此位婆羅門的弟弟聽聞兄長出家的消息後,異常憤怒,
他也直接去精舍要辱罵佛陀,但佛陀心平氣和聽完他的情緒發洩後,反問他:
「婆羅門,假如你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用餐,但他們卻粒米未進、滴水不沾
就回去了,既然這些人都不接受你的食物,試問,這些食物最後歸屬誰呢?」
婆羅門想也沒想就回答說:「自然還是歸他自己。」
佛陀接著說:
「相同的道理,既然我不接受你的辱罵,你所說的話,豈不是在辱罵你自己嗎?」
婆羅門聽完之後,誠服於佛陀的睿智,也因此出家為比丘,後來亦證得阿羅漢果。
一個人只要嗔心一生起之後,就會馬上感受到苦,因為第一個遭受到嗔怒後果的人
,正是嗔怒者本人。不論什麼時候對別人嗔怒,當下自己就先受苦。而
且,別人生氣我們看到了就不舒服,所以為何我們要對別人生氣?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國家、會就能祥和、富裕,何樂而不為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