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學同學約了在考試日,同時也是生日當天,
共度考試後的時光。
跟高中同學A聯繫上,她說了去諮商後了解到
我說的那種感受,那種可以好好好好難過解脫,
但隔了一陣子又懷疑自己沒有改變又回到過去。
跟她在公車上,她撥出一通電話,
因為發現與之相約的人似乎沒有實說。
電話那頭說,要在便當袋內找出線索。
我翻找我的便當袋無果。
原來是要找她的便當袋。
也是,明明是跟她有約的人啊!
找不到,我開始詢問她一些問題找線索,
然後得知了那是一個男人,還是一個前強姦犯,
是她的追求者,來電的似乎是男方母親,
要檢視她是否可以信任。
我擔心這樣的關係,前強姦犯與感傷文弱的A,
是否是一種心理上吸引但會有危險的關係。
她在電話中與我聊起心情,回到諮商感受那一段。
我讓她明天一早就去學校講這件事,前強姦犯找她。
她覺得我的想法太天真單純,
我這才想到她已經畢業了,不歸自傷(諮商)中心。
不過她所謂的天真不是指這個。
然後她翻開課本裡的某頁,
講述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吸引動力。
我說,我從高中就知道裡面的內容。
高中同學也要跟我約,說是要看日出,
然後共度一段時間。
因為生日當天被約走,生日前要考試沒心思,
就約了生日後。
和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