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閱讀

作者: htx9 (螞蟻)   2021-02-24 21:05:21
看完一本書《武漢封城日記》,作者是大陸人,內容是作者在武漢封城時在網路上所寫下
的日記,講述她在封城其間的所見所聞。
當時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好奇,怎麼會有這種書出版? 作者不怕被中國政府消失嗎?
但是在看完內容後覺得其實也還好,內容其實也只講一些很樸實的事情和一堆雞毛蒜皮
小事罷了。相較於作者郭晶,另外還有其他人像方方也有寫相關的日記,
而且其評論更加地辛辣,有空也來找一下相關的資訊。
對於封城其實我本身也有很多疑惑,在這個開放的地理交通,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封城?
又不像古代的城池把四周的城門關閉就可以封城了,現代交通網絡相當地發達,
武漢市總面積也有85xx平方公里,台北市271.8平方公里,新北市2053平方公里,
臺灣最大縣市是花蓮縣,總面積46xx平方公里。
光是台北市對外道路可能就有幾百條了,更何況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地域?
要完全封閉所有對外網絡,包含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也只能先封閉重要的交通網絡,還要龐大的人力、物力跟財力的持續支援。
不過既然能封城,其他也有一些國家有過封城的措施,想必是有相關的措施可以實行。
從書中可以讀到作者滿滿的無奈和無力感。這就像在海上遇難,
漂流到無人島一般,有一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而且是集體被剝奪某種程度的自由,
彷彿被人遺棄、遺忘的那種寂寞與絕望感。
從一開始的封城,作者還能在限制區域內自由地行動,到社區開始限制出入,
到最後只能在社區內行動,這種自由感不斷地被剝奪與限制,而且是突然其來的,
對於一般人而言,容易感到絕望、恐懼、不滿與憤怒。
想想如果我突然有一天被告知跟確診病患有過接觸,必須自主居家隔離十四天,
這十四天都不能夠外出的話,我會覺得很倒霉,然後就是在無聊和失落中數日子。
也有看到不少居家隔離民眾按耐不住性子,違反疾管署的規定偷跑出去的新聞,
最後下場就是被抓到然後被罰錢。
雖然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這些政策沒什麼不對,但是嚮往自由是人們的天性,
所以可以理解這些違反規定民眾的心情,不過我是乖寶寶,所以我會乖乖配合相關政策。
雖然本書內容只是擷取作者在網路上所寫的日記,也許有修改或過濾資訊,
內容雖然有點無聊但是還是會想要讓人繼續讀下去,最後日記沒有出版到解封城的時期,
就在某個篇幅畫下句點,我想後面應該還會出續集吧? 雖然過了半年多了。
作者是社會工作者,也是女權主義者,工作職責有協助一些在職場上受到性別歧視和
受到家暴的婦女進行法律上的申訴,保障她們的權益。
性別歧視和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一直是在古今中外會出現的社會現象,
現代有許多各種弱勢團體的意識抬頭,成立許多公民團體和社會組織,
政府也明訂許多法令來保障這些人的權益,愈是法治化的國家愈是如此。
但是在社會上各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還是有許多人默默地受到侵害,
尤其加害人往往是最親愛的家人。有些人願意有勇氣走出來控訴這不公不義的事情,
有些人選擇隱忍承受、委屈求全,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
而如果被害人不願意向外界求助,那麼其實誰也沒辦法幫助他們,
除非他們運氣好被敏感的人察覺到他們的異常,主動協助他們給予幫助。
這世間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但是也有許多人性的光輝面。
「吹哨人」李文亮醫師的死亡消息,在中國內部甚至國外造成不小的震憾。
如果不是這些「吹哨人」冒著被消失的風險舉發疫情逐漸擴散的事實,
當時想必會出現更多不明不白就死亡的犧牲者。
而廣大中國網友對於李醫師的吊唁,正是他們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所產生的吶喊。
「為什麼正義的行為會受到如此的不公平對待?」
也因此作者或其他人的日記,會受到許多人關注和迴響。因為文章內某一段文字或者
某句話,觸動了他們的心靈,久久不能平復。
雖然作者沒有說得很直接,但從文字中也可以感受到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的憤怒。
雖然感到很無力,但是她想要做些什麼,所以才會做出行動。
從封城一開始到處和人談話,上網寫日記,到最後出書的過程。
儘管力量很微小,但作者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連結點,連結自己和其他人。
做這些事情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本書中其實可以閱讀一個人的想法,其實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我們臺灣人差異不大。
我們總是只能從過濾過的新聞或片面資訊去瞭解中國,而且通常是負面的資訊。
但是其實許多人也只是市井小民,他們跟我們的差異不大,只是想要活下去罷了。
從中國政府開始封鎖社區出入,居民不能自己出門買菜,為了避免餓死,
所以彼此團結,一起向外面的廠商合作,團購需要的食物和日用品。
雖然能夠選擇的項目不多,但是在這個非常時期也只能選擇先忍耐。
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解封的不確定之下,也只能在這個絕望和失落中過一天算一天。
但是如果失去了希望,人們將會停止不前,所以也有許多人想做點什麼,做點改變。
兩岸其實缺少許多交流,相互瞭解的機會,因為政治和疫情的關係,
兩岸交流的機會更少了,這其實相當地可惜。
而彼此不瞭解所產生的許多隔閡、誤會和刻板印象,將會繼續擴大下去。
作者: srwcc (老馬)   2021-02-24 21:19:00
感謝分享心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