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7-2 佛經的故事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9-11-17 21:18:09
佛經結集在500年後-原始佛教論述 https://kknews.cc/zh-tw/fo/kro44lb.html
(一)佛經結集在500年後。
"結集」一詞的概念,「結集」這個詞在古印度的意思就是:合誦、會誦的意思,並不涉
及到文字!結集的方式,是先聚集許多達到一定標準的僧人,憑記憶誦出釋迦牟尼佛講過
的話,經與會大眾共同審定,確認無誤之後,認定其為釋迦牟尼佛講的法,定的戒律。
初期佛教的法與戒律的傳承方式。這樣結集出來的不是文字,只是經過統一的口傳背誦而
已。甚至於到了西元402年,東晉高僧法顯在遊學北印度時發現當地小乘一切有部的戒律
依然是「師師口傳,無本可寫」。
據佛教界內部的記載和專家的考證,直到釋迦牟尼佛涅槃五百年後,佛教界第四次結集時
,這些口傳背誦的法、戒律才真正被系統的整理成文字保存起來!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翻
譯人員把佛教最初的幾次合誦,翻譯為「結集」,這樣一來部分中國人就望文生義的認為
「結集」就是整理成文集,整理成文字的意思。
喵的...-.-
(二)佛經的破壞
佛教《持世經》中記載有人把自己夢中的東西,寫出來當成佛經:「至年十六,復夢見佛
,為說是五陰,十八性菩薩方便經」;《密跡金剛力士經》也說:「時臥夢中,聞是四句
頌……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
還有的人把自己定中或其它情況下得到的一些東西,寫出來當成佛法去傳:例如《大寶積
經》中說:「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
還有的人把天人說的當成佛法,寫出來當成佛經:例如《大寶積經》中說:某位天人「從
仞利天(佛教中所說的一層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
還有的人把自己在那一層次上所見,所聽的當成佛法,寫出來當成佛經:例如《般舟三昧
經》中說:「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菩薩藏經》中說「法行王
子專心求法,感得東方寶藏如來現身,為說開示八門句法」。
《付法藏因緣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阿難一百二十歲時,在竹林中聽見一個僧人
念:「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就告訴這個僧人說應
是:「若人生百歲,不得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僧人先是答應了,回去問
教導他的老僧,那老僧卻道阿難老朽,不必理會,且如前誦。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親傳弟
子,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侍候了二十六年,以「多聞第一」而著稱,但以他的權威,對謬誤
竟然也是不能糾正了。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幾十年就如此,那到了五百年後佛經被系統的整
理出來時,那可想而知裡面該有多少有意無意的改動啊,該有多少誤傳啊。而且在這幾百
年的時間裡,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理解,自己下的定義摻雜進去,把很多地方完全弄亂了,
甚至於一些人自己把編造的東西當成釋迦牟尼佛講的法。
比如說在佛經被系統的整理出來之前,古印度出了一個叫「大天」的人,犯罪後無處可去
,遂到雞園寺出家,並欺騙別人說他已經修成了正果,於是投到大天門下的人越來越多,
「上下歸仰」。很多人都改到大天門下聽他講經,他講經時,偷偷的對佛教教義做了很多
顛倒的說法。信眾越來越多後,大天開始公開宣揚自己的見解,其中一條是「但有智人能
說諸法亦得造經,汝等若欲作經可隨意作」,公開宣揚大家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東西,當作
釋迦牟尼佛的法去說,去傳給別人。大天還把他的那一套,稱之為「真佛教」。
當時一些佛教長老找到他,說:「汝言非佛教」,然而大天口才極好,強詞奪理,各位長
老都辯不過他。大天得到許多人擁護。大天的真面目到他死時,才為人所知,然而已經晚
了,因為當時都是口傳,所以後人已經很難分辨出哪些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哪些是大天和
他的徒眾們自己編造出來的。而且這種自己編造佛經的事在古印度上不斷出現,就是同一
部佛經也不斷出現新的版本,每一個新的版本都會出現新的內容。
其實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印度的佛教教義越來越龐雜,分歧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
使人修煉,越來越難以使人得到提高,最後完全消失。這一切正應驗了釋迦牟尼佛的預言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梵網經》)。
其實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使印度的佛教教義越來越龐雜,分歧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以
使人修煉,越來越難以使人得到提高,最後完全消失。這一切正應驗了釋迦牟尼佛的預言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梵網經》)。
(三)梵語佛教
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的是梵語,而梵語又有雅語與俗語之分,高貴種姓婆羅門講雅語,非常
漂亮規範,低賤種姓講俗語,不甚規範,夾有方言,兩者類似中國的文言與白話之分。釋
迦牟尼佛為了傳法度人,為了與已經敗壞的婆羅門教區別開來,面對平民大眾講法,使用
的是俗語,也就是大白話。覺者根本不存在對榮華富貴的任何執著,包括語言在內。為了
度人,釋迦牟尼佛放棄尊貴的王位,在下里巴人中討飯,說下里巴人的語言,吃了無數的
苦。
而講俗語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沒有合適的文字忠實記錄釋迦牟尼佛原話。因為梵文
相當於中國的文言文,只能表達雅語,
隨著原始佛教發展到極盛,佛教被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貴族也跟著講俗語,這時佉盧文就
應運而生,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白話文,可以表達梵語中的俗語、方言。另外,它是一種以
後未發展的死文字,所以寫法也與現今梵文不同,如同篆書與楷書。佉盧文為佛經記錄提
供了載體,再加上官方的支持,不但成為當時印度官方語言文字,並隨佛教的弘傳散播到
西域等周遍地區,最早流入我國的佛經就是用佉盧文寫的。當時沒有造紙術,沒有印刷術
,大規模整理出佛經來是很不容易的,輾轉傳抄,也難免訛漏。
可是,盛極而衰,以後佛經卻不再是佉盧文了,反而從拾婆羅門教的梵文,佉盧文首先在
印度消失,最終在西域絕跡,也就是說佛教佛經從此已不能體現釋迦牟尼佛話的原貌了。
為什麼?這是因為原始佛教開始變質,貴族化,婆羅門化了,印度佛教進一步變異,弄得
面目皆非,與婆羅門教合流,形成一種不倫不類的宗教。和尚們開始亂法,佛經不講釋迦
牟尼佛的原話了,摻進和尚自己的東西,按自己的方式講了,甚至摻進婆羅門教的東西了
,那梵文多漂亮啊,多有文化啊。所謂的佛經越出越多,其實很多都出自於和尚們的創作
與再創作。
改良佛教流傳到中國,就必須翻譯佛經,為了方便漢人接受外來宗教,早期翻譯整理者又
掀起一陣再創作之風,有把佛經翻成律詩的,有為佛經重編章節的,同時借用了漢地大量
詞彙概念(比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又可說成「大之則無外、小之則無內」,指宇
宙真理博大精深,求道永無止境),翻譯者自己也承認這樣做如同把飯嚼爛了再餵給別人
,原意大失。
到了漢地佛教本地化,又出了許多漢地和尚自己寫的書,論來論去,令人目不暇接,不但
不認為自己在亂法,反而認為自己在闡法弘法。嚴肅的佛經變成了誰都可以插一槓子的佛
學。
佛教到了末法時期了,但凈土宗還是能度人的。他們的依據就是某些人說過:「《大集經
》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其實翻遍《大集經》,
就是翻遍所有的佛經,翻遍整個《大藏經》都找不到這句話。凈土宗如果還能度人,那怎
麼叫「末法」呢?真正的凈土心法和修為那得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戒定慧,這也是不言自明
的。
好長的故事,看到後面越看越想哭?
不過也就這樣了
作者應該也不是啥正信的佛教徒
但是他的論述,我也不覺得前半段有大問題
念佛應該只是個修行手段之一
光靠唸佛,沒有啥西方極樂世界可去
但是堅固妄想是有可能成仙的
楞嚴經上說的的十種仙
唸佛唸到發點神通,不無可能
唸佛
謝謝
越基礎的東西,變質情形應該少點,至於成佛,想太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