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3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9-03-13 05:31:49
4:30貓的鬧鐘響還是啥,起來,貓起來
今天打算去做一般生化檢查跟心臟超音波,先不吃藥
寶寶昨晚呼吸聲沒那麼大,也許哭兩次鼻子裡的過敏原啥沖掉些?
也不知她為啥會哭?想爸爸?
知道老爸走時我好像哭不太出來,差不多過了一個月才開始哭吧...-.-
然後處理老媽失能的事,後來大大也走了,就呆呆的處理,處理...
拖著不太舒服的身體,繼續檢查,吃藥,上班,想著怎麼樣可以繼續有功能的活下去付帳單
貓說不是鬧鐘響,是地震警報,我是覺得真出事用處不會太大,反應時間大概不到1分鐘
唸佛
謝謝
聽聽快樂頌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摘記
在這首最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貝多芬排除了人性和溫情的要素,用全然的冷漠和沉思
,來看待他一生的奮鬥經歷。從前面陰暗、神秘的 d小調 和弦,緩慢進展到D大調 的樂
段,可視為一種邁向光明的掙扎,這過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當時青少年的我,不知道怎麼去理解它。尤其是最後的尾聲,出現了木管的顫音,和
半音階式的進行,聽起來非常詭異,幾乎像是一種厄運的前兆;到了最後,再使用悲痛的
吶喊來結束,而且仍然是 d 小調。這是不是象徵這些努力雖然悲壯,但仍然是徒勞無功
的呢?
無論用輕鬆或抒情的態度,想要理解這樣一個充滿哲理性的壯麗樂章,都將歸於失敗。只
有從了解他晚年的心境著手,才能略窺創作此曲的意圖和想法:
以對抗命運的折磨而聞名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1800年在得知自己耳聾後,雖一度絕望的想自殺,但在坦然接受這樣的遭遇後,反而寫下
了許多不屈不撓,充滿英雄氣慨的作品:例如第三號交響曲「英雄」(1804),第五號交響
曲「命運」(1808),和鋼琴協奏曲「皇帝」(1809)等。這也是他的黃金時代,許多這時候
寫的作品都成為千古名曲,並為後人所熟識讚賞。
但自1814年以後,他的創作力突然衰退了,原因應該是在他弟弟死後,為了和其弟媳爭奪
姪子的監護權的關係。一生獨身的貝多芬,可能渴望有個兒子,並能繼承他的衣缽。而且
他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到此時已幾近全聾了......
也許有人以為他就此會開始喪失創作力,也對,一個完全喪失聽覺的人,雖然可以靠腦中
想像出音符的組合,並以此來作出曲子。但他畢竟已經無法聽到真實的聲音,所以難免有
些差距,也容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當托爾斯泰寫他的美學著作藝術論(1898
年)時,就用這個理由,反對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這是一首完成於1824年典型的貝多
芬晚期作品,此時距離他去世的1827年,只剩下三年。
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解釋他在歷經一連串的打擊和磨難後,還能再重拾創造力,寫出像「
第九交響曲」這樣的宏偉巨作。雖然第一和第三樂章(慢板)都給人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感
覺;但第二樂章的詼諧曲(Scherzo)和終樂章的「快樂頌」,氣氛卻都是令人歡欣鼓舞的
。可見貝多芬晚年在面對疾病,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姪子又因不服他管教而自殺的狀況下,
仍然充滿著對人生的希望。只不過這種希望完全是他個人的理想,許多人宣稱在終樂章的
「快樂頌」合唱中聽到全人類相親相愛的和平願景,這或許是有可能,但未必是貝多芬的
原始本意。
那是親人喪生,自己垂死失聰老人的音樂作品...-.-到死都在奮鬥的人吧?
莫名想起王永慶,那種人身上似乎沒有啥叫退休的事,就是做到倒下,也很美?
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葉
鄧小平同志的覺悟是骨灰撒進海裡
至少要餓到8點多吧?好吧,其實沒多餓,似乎只是習慣時間到了該吃點啥?
83.8kg
貓出門上班,去幫寶寶水壺灌溫水,泡奶
要幫貓寄信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opm (活著堆好積木)   2019-03-13 07:38:00
寶寶送到幼稚園,便便,走時哭到診所留尿量身高體重腰圍,抽血完,去素食自助餐吃早餐坐公車去醫院等心臟超音波檢查醫院報到,設定app登入醫生說看起來還好,手舉高酸痛,去復健科活著就過下去,遇到能處理的問題就處理,處理不了再說回家,有掛號信要領,吃完水果再出門繼續行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snGZuWocVQ其實我注意的不是音樂,是畫面上的街道和建物,好乾淨整齊藥局量飯後血糖159診所熱敷電療開始跑銷戶流程元大帳戶沒銷,營業員跑出來說先保留,移除證券戶股票,提光銀行戶存款,郵局領信,寄信,去板信弄銷戶吃藥,出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