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記 (46) 自我與愛的互動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12-18 17:25:16
  上一篇日記提到心靈蘊含了「自我」與「愛」兩端,這篇文章希
望進一步討論自我與愛的互動關係。就人身或物的層次來說,自我與
愛往往是衝突的,保有自我會失去愛,保有愛會失去自我。但就人心
或道的層次來說,自我與愛一定要同時成立,缺一不可。自我與愛都
有真假之分:自我只有藉由愛,才能成為真我;愛只有藉由自我,才
能成為真愛。沒有愛的自我是假我,沒有自我的愛是假愛。自我與愛
是「兩端而一致」的。
  《論語》首章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
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學而時
習之」是真我,「有朋自遠方來」是真愛,「人不知而不慍」則說明
自我與愛的互動關係,以自我為本、愛為末。與「人不知而不慍」意
思類似的句子,在《論語》書中多次出現,如孔子說:「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憲問)「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愛只有藉由自我,才能成為真愛。一般人說的愛,其實是「渴望
被愛」的假愛,為了求愛不斷犧牲、付出,因而遮蔽、失落了自我。
但真愛是無私的,放下渴望被愛的想法(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患莫己
知),肯定自己是獨立而完整的存在,每天努力學習成長(學而時習
之),生活充實有意義,散發出光和熱,不需要別人來愛我,才能慢
慢實踐無私的愛。也因為有無私的愛,愛人不附帶條件、要求,不期
望別人的回報,別人也才不會感受到壓力,而使情誼變質成權力鬥爭
或利益交換。所以一定要有真我才有真愛。
  真我就心態來說,是建立無條件的根本自信,無論有沒有青春美
貌、名利權位或有沒有人愛我,都依然肯定自我的價值。真我就實踐
來說,也包含妥善規劃、經營自己的生活,活得精彩,孔子說:「夫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立
己達」才能進一步「立人達人」。甚至即使在現實上沒有機會立人、
達人也無妨,因為認真過生活本身就有意義,而非獲取名利或感情的
手段。如果有這種豁達的心胸,便能「無入而不自得」,不受負面情
緒的打擊、困擾了。
  自我只有藉由愛,才能成為真我。儒家的愛是所謂「推愛」,愛
自己不是只關心自己,若如此就變成自私自利、自掃門前雪。愛應該
推己及人,由愛周圍的人開始,一直到全社會、全宇宙,如〈大學〉
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換言之,愛人本來就是自我的
根本願望,藉由愛人,生活才會更豐富,感受到活著的意義,自我才
不會孤伶伶,如《論語》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空虛寂
寞、自私自利都是假我,真我是與別人通而為一的。
  但愛人涉及的面向比較複雜,就動機來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為仁由己」(《論語‧顏淵》)只要想愛
、選擇去愛就可以愛,這是愛心問題。但我們的愛心能否傳達給對方
,對方是否能充分了解、感受到,這是愛能問題。愛能就是愛人的能
力,如溝通技巧、表達方式等,也就是《論語》說的「患不知人」、
「患其不能」、「求為可知」等。愛心和愛能是我們平時應該努力培
養的,但即使具備愛心與愛能,也不保證愛人的結果一定成功。首先
要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自主意願,但即使別人或社會大眾也和自己
一樣有心愛人,長久累積的意識型態、慣性習氣、牢固僵化的結構,
都可能冒出來干擾、阻礙愛的流動。所以愛要在現實上有結果,真需
要老天保佑才行。但無論結果為何,只要我們努力存養愛心、擴充愛
能,就盡到做人的責任而問心無愧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