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記 (43) 論交友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11-13 17:09:55
  相較於諸子百家,對人際關係(人倫)的重視是儒家的特色。孟
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五種人際關係各有其特質,如果以人性來區
分,夫婦和父子屬於感性,君臣屬於理性,兄弟和朋友居中。朋友是
無血緣的兄弟,兄弟是有血緣的朋友。感性的人際關係,優點在於深
度互動,但也有其危險,由於長期相處、關係密切,彼此的缺點看得
很清楚,容易引起衝突。理性的人際關係,優點在涵蓋面廣,但也有
其危險,由於依靠體制,受限於職務上的角色扮演,難免壓抑、封閉
人的真情。又以階層來區分,父子、君臣、兄弟是上下關係,夫婦和
朋友是對列關係。所以朋友在五倫當中是最中庸而平等的,不偏不倚
、無過不及。以上是將朋友放在各種人際關係的脈絡下來看,就友情
本身來說,也牽涉到與自我、與別人、與天道的互動,以下分別討論。
  從與自我的互動來看,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
而達人。」(《論語‧雍也》)己立才能立人,己達才能達人。人格
獨立、自由自在的人才有資格去愛人。但怎樣才算是人格獨立、自由
自在?我認為是心靈自作主宰,人生的充實感、幸福感、平靜感都由
自己決定,不因為別人的言行舉止而擾亂自己的心情與生活,應該有
〈大學〉「定靜安慮得」的修養。這不僅是友情,也是各種人際關係
的前提。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難免會以對方為工具來滿足自己的期望
,而非真心為對方著想,造成人我的對立。如子貢問友,孔子說:「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顏淵》)我們固
然有義務對朋友的不足之處提出忠告,但接不接受則完全看他個人,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狀況千變萬化、各個不同,不能拿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硬套在別人身上,這才是尊重自己(不任性強求)也尊重別人(不
給對方壓力)的表現。
  從與別人的互動來看,又可分為質與量兩方面。以量來說,孔子
說:「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群而不黨」(《論語
‧衛靈公》),朋友的交往是多人一起進行的,雖然受限於時間、地
點、個性等因素,能夠關心、互動的對象總是少數,但原則上應該肯
定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欣賞、尊重之處,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
我師」(《論語‧述而》)、「汎愛眾」(《論語‧學而》),朋友
本質上是開放系統,原則上對所有人開放,而與父子兄弟是命中注定
不可改、夫婦是一對一、君臣是依循體制不同。但朋友也不是愈多愈
好,在心力有限的狀況下,還是要有所選擇,這就涉及質的問題。我
們應該選擇和哪些朋友交往?或者說結交朋友是為了什麼?孔子說:
「友直,友諒,友多聞」、「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論語‧季氏》)。交友是為了德性的修養,「以友輔仁」(《論語
‧顏淵》),所以我們也應該選擇用心真誠(直)、相互信任(諒)
、能夠增廣見聞(多聞)的人為友,多欣賞彼此的優點、多向對方學
習,如同給植物澆水,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才會萌芽、生長、茁壯。
  最後是與天道的關係。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人有限而天無限,天是意
義、價值的根源。超越地說是天道,落實在人間則是歷史文化。「君
子以文會友」(《論語‧顏淵》),交友為什麼要從文化活動出發?
因為朋友的本質便是聚散無常、離合不定,不一定能陪我們走到最後
,從結果上看難免有幻滅、淒涼之感。從天道或歷史、文化出發,友
情就可以獲得意義的貞定,雖然現實不一定圓滿,但當下即是永恆,
只要心中懷抱共同的理想,對文化有一分貢獻,友情就有存在的價值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