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日記 (35) 職業分工與人格修養

作者: YangWenli (半退隱中)   2016-08-19 00:29:01
  現代社會強調職業分工,對社會運作來說,每一種職業都有其用
處,不同的職業或位階也可以互相比較。就職業內部來說,專業知識
或技能水準愈高或經驗愈豐富的人,位階也就愈高。如學術界有講師
、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職稱,又有專任與兼任之別,在評比年
資、論文數量、同儕意見後,便可以決定你的位階。即使是不同職業
,也可以用「收入高低」或「受尊重的程度」來比較,而有所謂熱門
科系、職業等。現代人對這套體制已經很熟悉了,與此相對,儒家對
人的看法則是一般人不熟悉的。孔子說:「君子不器。」(《論語‧
為政》)我們不能把君子侷限在任何一種職業上。雖然古代有士農工
商的區分,儒家似乎屬於士階層,但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論語‧里仁》)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是士大夫,也不
配稱為君子;反之,一個人如果有仁心,即使務農、做工、經商,他
仍然是君子而值得敬佩。
  儒家對人的評價包括君子、仁者、大人、聖人、賢人等,這些稱
號來自於人格修養,即你有沒有充分發揮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良心
有沒有充分呈現?這裡馬上會遇到一個問題:人格修養的高低,不像
前述的職業或位階,很難用客觀、可觀察、可量化的標準來衡量。王
陽明說:「無聲無臭獨知時。」人是否忠於良心,只有他自己知道,
所以這些稱號也僅供參考,其用處在自我勉勵,不斷讓自己的精神向
上升進(仁)、影響力向外擴大(聖)。人格修養只有死後才能蓋棺
論定,由別人做一整體評價,且這個「別人」還得要像是孔子那樣的
聖賢才行。
  既然君子或仁者的重點在其本質,那麼任何人都可以是儒家,或
多或少都可以做出忠於良心的行為。儒家與非儒家的差別,只在於當
事人是否承認自己依照良心而行,並且時刻保持。如果不承認,則屬
於潛在的、不自覺的儒家。以自覺的儒家來說,必以「成為聖賢或君
子」做為終身努力的目標。如何達成目標?可從心與事兩端來說明。
事的部分包括就業與計畫,儒家的重點雖然不在於職業,但找一份工
作養活自己與家人也是必要的,倘若條件許可,還應該從事符合自己
興趣、專長和個性的工作,才不至於浪費才能。倘若工作不理想也無
妨,如前所述,這並不妨礙自己成為君子。無論求職、工作、休閒或
與人相處,都要預先計畫。因為人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事,必須循
序漸進,因應不同的情境,將事情放在恰當的位置上,才能妥善安頓
、逐步完成。
  心的部分更是重點,「用心」就是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的本質,也
就是凡事都拿出真心誠意,全力以赴完成,讓自己的生活盡可能充實
而有意義,不可醉生夢死、敷衍了事。且就從眼前當下這一刻開始。
樊遲問仁,孔子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平日在家要莊重,做事要專注認真,與人相處要真誠。因應不同
情境,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事情雖然紛雜,但貫注在其中的生命精
神則一;生命精神非語言文字可以說明,只能靠大家各自體驗、努力
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