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空空

作者: tingpiau (林恩)   2016-05-22 22:15:31
2016/5/22 Sunday 桃園,雨
丙申四月十六
  一個月讀不完 5 本書,寫不完 30 篇日記,運動不到 8 次,晚課讀經停了半個月。
  難得的在週六下午午睡,又週日睡到 8 點半才起床。一整個星期每天都在公司待了
至少 12 小時,當然對工作有熱忱,才能心甘情願加班,早上又擔任辦公室的開門人。
  只是這樣的生活模式,難免擔心自己變得腦袋空空,成為言語匱乏、思想空泛的人,
除了工作,對世界一無所知,沒能跟上就職典禮、WHA、社會住宅、免試升學的國家議題。
  擁有一份「能夠持續閱讀」的工作,出乎意料的不容易;說實話,沒有預期到會加班
如此頻繁,前幾天上班時遇到小主管已經到了辦公室,一問之下才知道居然是前一夜沒有
返家。
  在工作記事本中的黃色便利貼,寫上從圖書館借閱的書目,提醒自己要調配「志業」
與「工作」的平衡。
  連最鍾愛作家的語錄新作都還沒讀完呢!充滿可愛繪圖的《魔法的瞬間》。

  某個週末的晚餐後,偶然在電影台轉到印度電影《救救菜英文》,自從《貧民百萬富
翁》、《三個傻瓜》、《心中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可汗》這些作品之後,印度電影
在臺灣的能見度似乎漸漸提升,以前只在地理課本上看過「寶萊塢」,現在是真的看過寶
萊塢電影了。
  印度女性始終是個難解的話題,電影裡面所見到的形象已經套上了美化濾鏡,但還是
會讓人明顯察覺社會結構對女性造成的壓抑。
  「父權」一詞很直觀令人覺得男性是整體架構下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既得利益者也可
能受到迫害,當他們失去了掌控權,或根本不曉得那些「理所當然」的行為與思想是不恰
當的,他們受到的委屈無法被理解,畢竟在許多人眼中,既得利益者就是既得利益者,哪
有得了便宜還賣乖的道理。
  (聽起來與財團、富人、資方的情況幾分相似。)
  看著莎希與先生之間的對話,明顯感覺到這種氛圍。先生認為自己誇獎了妻子已經是
天大的恩賜,但他沒有想過(也不可能有人引導他想過),這份誇獎只是帶來了讓自己優
越的喜悅。
  莎希在美國英語班裡享受到的成就感,是家庭裡予取予求的先生與孩子沒給過的尊重
;或許不是歐洲的男人浪漫,而是文化與生活習慣養成他們對於「人」的讚美與尊重,對
於東方社會的女子而言,這種體貼是沒有經歷過的禮遇。
  印度的女性更是如此,適婚年齡的女性必須準備好金錢、嫁妝,「請求」男性來迎娶
,才能鞏固婚後在夫家的地位。家境富足的女性不必擔心,會有門當戶對的家庭願意接受
;家境貧苦的女性,婚姻之路難免坎坷。
  印度女兒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該如何得到疼寵、享受尊重?即使莎希明顯是出身富
裕人家的女兒,她所承受的女性框架依然遵循傳統,使人喘不過氣。
  不過莎希好美,心裡面渴望自己的成就感,卻又百般堅持她身為印度女性應有的美德
。我所說的美,不是因為她選擇了傳統美德,而是她清楚做出自己選擇的那份堅毅,明明
很想和同學一起參加期末考,但是她收起失落,面對自己選擇承擔的責任。如果莎希今天
選擇拋下家庭,反而難以凸顯她的掙扎,一個傳統至極的印度女性,要她在一夕之間做出
自由解放的選擇,太勉強也太突兀。
  讓守舊的傳統女子願意說謊去上英文課,不陪丈夫孩子觀光,已經是多大的突破?何
況因為自己一時缺席,讓孩子受傷找不到人,莎希的內心必定承受了深刻的自我譴責。
  一個人能夠自主選擇快樂,不見得是他特別有勇氣,有時候是因為背後有人負起願意
讓他快樂的責任。一個人願意選擇責任,不管是愛、不甘、委屈,也總有他不足為外人道
的理由。
  莎希貼心的姪女,不就偷偷替她邀請了英文班的同學?人與人之間貼心的心意,是能
互相串聯的。
  丈夫在看見又帥又年輕又懂得尊重莎希的法國小夥子,肯定也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威脅。其實我相信莎希沒有對法國男孩心動,只是知道了自己值得被尊重而受感動。
  莎希再也不是只能讀印度報紙的女性,而是轉變成能夠選擇自己想要讀紐約時報或
印度文報紙,還能用英文發表一番感人演說,走出家門上英文課、用英文交朋友。
  她身旁的丈夫,想必會重新愛上自己充滿自信的太太吧。
  願意選擇並且承擔的自信,真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
作者: aporachel (最好的一天)   2016-05-22 23:20: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