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2

作者: jses1   2014-06-09 14:17:53
接續上篇的內容...
認識社交焦慮症
精神科醫生在做臨床診斷時,經常使用到《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The Di-
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 [DSM-IV])
,雖然這個分類系統不算完善,但是診斷工作仍很重要,這麼做的理由有好幾個。因為某
個毛病如果不給一個名稱,我們就無法對此問題進行研究,也無法找出治療方法。而在現
實層面,病患到精神科看病如果未能診斷出病名,就沒有辦法得到健保給付。
且讓我們來看在臨床診斷上,社交焦慮症一定會碰到的特殊標準,《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
手冊第四版》說,得到這種毛病的病患會:
‧對於可能會遭遇到困窘或拒絕的社交場合,呈現出明顯且持續的恐懼
‧對於擔心害怕的社交場合,會立即感受到焦躁的生理反應
‧明白自己這樣的恐懼十分嚴重,但又無力應付
‧經常迴避這種恐怖的社交場合──不惜任何代價
某些人只會害怕一個或少數幾個社交場合──上台演講是最常見的例子──這樣的毛病被
歸類為一種獨特或抽離的社交焦慮症。相形之下,概括性的社交焦慮症則是指一個人害怕
且迴避許多種社交場合,甚至是大部分的社交場合。
一旦符合了社交焦慮症的這些基本的診斷標準,個別的症狀也可能變來變去,但大體上可
分三類:認知或精神上的症狀(你所想的);生理反應(身體的感受);以及行為的規避
(你所做的)。讓我們來看這三個領域的細節:
精神的苦惱
社交焦慮症的患者為負面的思緒所苦,老在擔心自己的下述情況:
‧我看起來還好嗎?
‧我的穿著得體嗎?
‧我到時該講些什麼?
‧我是否看起來很蠢或讓人覺得很乏味?
‧要是人家不喜歡我,怎麼辦?
‧要是人家發現我很緊張,怎麼辦?
‧要是人家覺得我這個人太悶不吭聲,怎麼辦?
社交焦慮患者最擔心的是遭到別人的拒絕或不認可,他們會察看任何能夠印證自己負面期
待的跡象。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喬治經常在工作地點的休息室見到一名女子,而他鼓
起勇氣要跟這名女子搭訕,話題事先已經想好了,是那種比較中性,諸如最近天氣很好啊
之類的。當喬治開口時,那女的似乎夠友善,但中途卻數度打呵欠。喬治勉強結束這次談
話,當他回到辦公桌坐下時,卻為剛才的表現痛責自己,他怪自己說:我怎麼如此笨,笨
到去談天氣?誰聽了都會不耐煩,難怪她會打呵欠,她一定認為我是個十足的白痴。那女
的打呵欠可能有別的原因,但喬治不那樣想;因為他的恐懼和憶想,整個情況遂被扭曲了
。其實那女的會打呵欠可能她晚起了,但喬治根本不去考慮這個。
生理的苦悶
許多人不瞭解,生理的不適也會伴隨社交焦慮而來。例如,有的人會因某種社交處境而恐
慌,感到一陣迅速猛烈的恐懼和焦慮,還伴隨了下述生理狀況中的幾種或全部:呼吸短促
、胸口氣悶或疼痛、心跳加速、臉紅或麻木、噁心、腹瀉、暈眩、顫抖以及盜汗。恐慌通
常來勢洶洶,在五至二十分鐘之內達到最高峰,然後消褪下來。我們也常聽說有些人的恐
慌持續的更久些,但這很可能是後續的感覺餘波盪漾,像是殘存的焦慮以及對生理感受更
加敏感,而不是社交焦慮本身。
許多人的情況其實是社交焦慮症,但卻誤判為恐慌症(panic disorder)──這樣的認知
很重要。區別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明瞭根本的恐懼何在。例如恐慌症,當事人害怕的是恐慌
本身,通常覺得自己彷彿會在如此的情況下死了似的。而社交恐懼症,害怕集中在自己可
能會驚慌失措,從而下不了台。話雖如此,大家要記住:有些人的情況是恐慌與社交焦慮
俱存的。本書附錄「並存問題的認識與因應」,對這種情況有更詳細的解說。
有社交焦慮的人,並非每個都會經歷全面性恐慌,而是某些人會格外受到特定生理狀況的
困擾,注意力也專注在那上頭。最常見的情況是臉紅、流汗和顫抖。例如,派蒂在他人面
前拿起刀叉或一杯水時,無時不在擔心自己的手會不由自主的發抖而被人發現。其實她的
手的確會微微發抖,卻因焦慮而益形惡化。只要可能,她都會避免在別人面前吃喝,所以
老是在想新的藉口,藉故不跟同事們一起吃飯,只在辦公室自己的隔間裡單獨的吃。如果
人家看到我發抖,他們就會發現我有多麼緊張,多麼害怕。
派蒂心想同事一定認為她很古怪,這樣的想法遂令她在跟同事相處時更覺得不安。她認為
唯有控制住手會發抖的毛病,社交焦慮的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同樣的,容易臉紅的人也
常常認為這是他們主要的問題,必須盡一切努力來矯正這樣的生理「缺陷」──有些人甚
至去動手術。
不管當事人是哪一種特殊的生理症狀,焦慮本身便是不愉快的。一個人的身體老處在警戒
的狀態便會出問題,造成長期的疲勞、肌肉緊張和睡眠障礙。
迴避的惡害
迴避痛苦和折磨是人類本性,從演化的觀點來看,碰到危險狀況,我們隨時都戰戰兢兢,
非戰即逃。也就難怪,身受社交焦慮之苦的人對於會造成傷害的情境,不是加以迴避,就
是痛苦忍受。這可能意味著他們從不參加聚會,或是上館子用餐;也許他們沒有朋友,很
少朋友;也許他們沒有親密關係;也許他們被學校退學,或者屈就於不能發揮所長的工作
。我總以為不管會遇到任何事,我都會撐得過,但最後卻往往是編個藉口,半途而廢。我
覺得自己很虛偽。
逃避會有什麼後果,自然要看當事人及其焦慮的嚴重性而定。儘管所有的個案,因為恐懼
,所能有個選擇並不多,他們的選擇根據的是心理安適與否,而不在於是否真的想這麼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