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設計思維與未來出版 演講筆記

作者: ht20170217 (HT)   2017-03-02 17:46:44
在這個版上得到這個演講的資訊,今天聽完後覺得有些地方可以分享給大家
不過因為德文聽不懂,中文又不是非常確定他真的表達了Ulrich Weinberg教授的想法
所以很多部分應該都是自己腦補的,希望如果也有今天參與的人覺得有想討論的地方也
歡迎一起討論,謝謝大家
主題:設計思維與未來出版
講師:德國波茲坦HPI設計思想學院院長 Prof. Ulrich Weinberg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F9EnrL
全文:
我們都知道IQ是什麼,是測量一個人作為個體的智力商數。然而,在數位時代,個體的
成績和表現已不再居於絕對的頂端,雖然我們在學校中是以個人的身分取得學位,沒有
什麼學位是靠團隊努力而得的,但是在你的生活中、你的職業中,團隊合作卻是不可或
缺的。
這也是為什麼Ulrich Weinberg,HPI設計思考學院的創辦人要推廣WeQ。
再談WeQ前,我們得先來談談設計思考。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是一種思維模
式,與之相比的是工業思考模式。在工業或系統性思考模式中,我們強調個人的專業以
及表現,認為工程師負責解決程式的問題,設計師負責解決美感的問題,然而所有存在
於人類社會中的問題都很難用單一模式完美解決,也因此有了設計思考:由不同領域的
人、在開放無拘束的空間內、進行一連串思考創造的活動。
Tim Brown, IDEO的創辦人,在2008年提出了設計思考的定義:設計思考是運用設計師
的觀察和方法去設計出技術上可行且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而也可以將商業價值轉換成
消費者的價值和市場機會。
Design thinking can be described as a discipline that uses the designer’s
sensibility and methods to match people’s needs with what is technologically
feasible and what a viable business strategy can convert into customer value
and market opportunity.
也就是說,設計思考在普通的工業中增添了設計師的覺察力,而設計師一般有什麼樣的
覺察力呢?那就是對事物的感受。藝術家可以從落葉中看到生命力,設計師一樣也具備
領略世界的不同角度,這就是設計思考的價值。然而,設計思考,並不只是在強調設計
師的功用,而是在強調一種融合的協作模式,沒有誰居於特別的位置,每個人提出的看
法都是寶貴的,而整個組織都需要更多不同面向的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會過度重視設計思考的流程,因為人們總是追求著最簡單的
Step by Step,彷彿照著流程圖走就不會出錯,但卻忘記了其實最重要的事人與人之間
的交流與合作,前期的Empathize不只是理解你的用戶,同時也必須理解與你合作的人
們,我們都需要從別人身上學習,而這才是最有挑戰性的事。
Ulrich Weinberg在他的演講中提到,在過去,我們習慣系統性的思考方始,有點像是百
科全書,屬於A的字放在A的書裏裡,B的字放在B的書裡,分門別類的。雖然這種作法方
便人們查找到正確的知識,但是在數位時代卻已經不是這樣了,我們有維基百科、百度
、Google,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搜尋引擎了,所以我們為什麼需要百科全書呢?他甚至不
能快速地加入新的資料進去!
企業也是一樣,企業的組織圖就像百科全書,研發部、市場部、設計部,然後在上方是
管理階級,一層一層的方便人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卻也在無形中阻礙了彼此的交流。這
在過去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如果人際之間就像網路一樣是點對點的,而非組塊對組塊
,是不是能夠更增加組織中的合作呢?
過去企業經常表揚有好的個人表現的員工,鼓勵人們在自己的領域創造最大價值;然而,
現在我們該開始重視的,不是這種員工間的競爭心態,而是員工間的合作,別再強調I
(我),而是強調We(我們)。WeQ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希望人們可以更重視團隊成員所
共同創造的價值。
此外,Ulrich Weinberg還提到了不要害怕使用別人的想法。這當然不是鼓勵人們去抄襲
,而是在發想狂野點子的時候,也可以多多看看別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如果他們
做得很好把它融合進你的產品中也沒什麼好可恥的;許多人都會想要創造出獨一無二的
產品,而毫不關心現有的價值或技術,這是很可惜的。
我們要怎麼在企業中創造良好的合作氛圍?這點Ulrich Weinberg也沒有明確的答案,雖
然他持續在推廣WeQ的觀念,持續與企業合作來傳遞設計思考,但很多時候也都必須倚賴
企業能有團結一致的決心。什麼情況下才不會產生Social loafing(社會惰化,當人的
個數增加的時候,對於自己的責任就會感到減少),培養更好的合作模式?什麼時候人
們才可以放棄將功勞攬到自己身上而非團隊的貢獻?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促成的。
只能靠越來越多的人將WeQ的概念納入己身,從而影響其他人。
最後,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看Ulrich Weinberg怎麼談設計思考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50&v=BePDcXCHvyA
作者: ak13865 (夜轟轟隆隆)   2017-03-02 18:11:00
用心分享推
作者: na1028 (魚兒游)   2017-03-02 18:34:00
謝謝分享!
作者: ouo20009 (亞子)   2017-03-02 18:42:00
謝謝原PO分享
作者: Dahu55 (呼)   2017-03-03 00:38:00
十分感謝
作者: fish66 (魚)   2017-03-03 09:50:00
謝謝分享!
作者: sbaopnn (超脫)   2017-03-03 17:20:00
感謝分享!
作者: shineystar (Sky)   2017-03-03 21:00:00
感謝分享
作者: overjoker (timejoker)   2017-03-04 01:35:00
感謝分享!!!
作者: yoshaaa (起司條)   2017-03-06 14:14:00
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