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作者: whitefox (八十萬定存宅男)   2022-08-14 04:59:36
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千年運河迎來世紀復蘇
本報記者 潘旭濤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2/0526/c1004-32430559.html
2022年05月26日05: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圖:游船在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京杭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行駛。
  本報記者 賀 勇攝
  中圖:4月28日,山東德州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對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
水。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下圖:在京杭大運河江蘇宿遷段,貨運船隻穿梭往來。
  馬海峰攝(人民視覺)
  春夏之交的北方大地上,靈動水韻喚醒山東德州的運河古街,潤澤河北滄州的干涸河
道,激起粗獷高亢的天津運河號子,滋養水清岸綠的北京生態美景……
  千年運河今朝迎來世紀復蘇。4月28日,歷經14天集中補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
首次全線通水。此次集中補水持續至5月31日,為將來京杭大運河全年有水積累經驗。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歷史悠久、工程浩大,承載著無數繁華盛景。它似
一根跨越南北的琴弦,彈奏著千年古韻、時代強音。
  
  期盼盛景重現
  京杭大運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全長近1800公裡,途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
、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大
運河的組成部分。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蜿蜒曲折
3200公裡,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裡程最長的人工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
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歷史上,京杭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的大動脈,起著漕糧北運等重要作用。上世紀
初,京杭大運河停止漕運,清政府不再對運河進行全面疏浚,隨后一些河段淤塞不通。民
國時期,雖有全面整理運河的工程計劃,但未能實施。新中國成立后,黃河以南的運河河
段在交通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黃河以北河段雖得到整治,但一些河道長期斷流甚至干
涸,京杭大運河一直不曾全線通水。
  讓大運河重現往日盛景,是人民群眾長期的期盼。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
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2019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
》,提出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改善、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文化旅游融合
提升4項工程。
  2019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
建設方案》,提出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
園建設。
  為改善大運河河道水系資源條件,恢復大運河生機活力,今年4月14日,水利部聯合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省市,正式啟動京杭大運河2022年全線貫通補水行動。
  全線貫通補水
  4月28日10時,位於山東德州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汩汩清水奔涌北上。
200公裡外,位於天津靜海區的九宣閘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南來之水經南運河與天津
本地水匯合。至此,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此次京杭大運河貫通補水,是在保持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河段全線有水基礎上,向黃
河以北河段補水。至5月31日結束,預計總補水量達5.15億立方米。在此次補水過程中,
國家骨干水網——南水北調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補水主要貫通線路北起北京東便門,經通惠河、北運河至天津三岔河口,南起山東聊
城位山閘,經小運河、衛運河、南運河至天津三岔河口,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四
個省市,流經8個地級行政區。
  為確保補水行動安全順利實施,沿線各地加大河道清理整治力度,加強輸水河道排查
,密切監測水量、水位、水質、水生態等變化。
  在德州境內,黃河水經潘庄總干渠、馬頰河、沙楊河、頭屯干渠、漳衛新河倒虹吸工
程,向南運河補水。最近兩個月,潘庄灌區運行維護中心武庄渡槽管理所所長曹延路,把
巡查河道的弦繃得格外緊。“為大運河貫通補水是大事,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責任沉甸甸的
。”曹延路告訴記者,管理所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每兩小時記錄一次河道水位。
  曹延路每天上午下午各巡河一次,檢查水閘設備是否安全,查看河道中有無異物。5
月初遇上大風天,他不放心,晚上也堅持巡河。“我們在工程設施方面提前做了充分准備
,補水期間沒有出現險情。”曹延路說。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副司長杜丙照表示,此次貫通補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置換
沿線約60萬畝耕地的地下水灌溉用水。二是回補地下水。補水河道周邊地下水水位得以回
升或保持穩定,水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改善。三是實現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707公裡河段全
線水流貫通,為實現“十四五”大運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進一步推動實現京杭大運河全
年有水積累經驗。
  全線貫通只是京杭大運河生命復蘇的第一步。未來,京杭大運河在防洪排澇、輸水供
水、內河航運、生態景觀等方面的價值將更加凸顯。
  逐步恢復通航
  在京冀交界處,100多米長、40米寬的船閘主體結構已全部完成,設備安裝調試也已
於5月中旬完成。這就是北運河楊窪船閘,是北運河京冀段通航的關鍵節點工程。
  去年6月,在位於北京的大運河漕運碼頭,隨著一聲汽笛響起,兩艘游船滿載游客,
緩緩順水而下,穿橋涵、過碼頭、走船閘……大運河北京段全線旅游通航,與此同時,河
北廊坊段同步實現通航。
  今年7月,楊窪船閘通航后,京冀運河將實現互聯互通,兩地游客沿運河泛舟游覽將
成為現實。
  歷史上,航運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功能。近年來,黃河以北河段的航運能力也在逐步
恢復。天津提出,“十四五”期間,推進北運河適宜河段旅游通航,實施北運河橡膠壩、
船閘等工程,實現中心城區桃花堤景區—大悲院碼頭區段、武清區南蔡村鎮—筐兒港水利
樞紐段兩段河道實現旅游通航,並具備與河北通航條件。山東計劃,2025年前,以聊城、
德州段為重點,科學實施必要的航道疏浚、邊坡護岸處理、礙航設施改造等,逐步恢復河
道生態用水,穩妥推進適宜河段通航,優先實現旅游通航。
  在黃河以南,京杭大運河一直是浪花翻涌、萬船雲集的“黃金航道”。
  如今,運河之水激蕩著時代發展浪潮。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年貨運量4.9億噸,佔大運
河全線80%,佔江蘇內河航運60%,相比公路和鐵路節約燃料70萬噸。
  在京杭大運河江蘇淮安段,蘇鹽集團井神鹽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建碼頭上,停滿了待
裝的千噸級船舶。每年,約有320萬噸食用鹽及制品從這裡發出,運往全國。井神鹽業的
主產區緊鄰京杭大運河,相關負責人介紹,依靠大運河的水路運輸,井神鹽業大幅降低了
物流成本,以船運到蘇州的運費為例,相比汽運成本每噸節省50元,每年節約成本超2億
元。
  在新技術的助力下,古老運河煥發青春魅力。今年年初,京杭大運河蘇北航務管理處
宿遷航務中心運行調度服務大廳投入使用,新的調度系統運用船舶自動識別技術和手機定
位,改變了之前對船舶進行人工登記審核、人工逐條調度的狀況,實現了船舶審核智能化
、登記自動化、調度人性化,使船舶調度效率大幅提升。
  船員通過“船訊通”APP,隻需幾秒鐘就可以自助辦理完成船舶過閘業務。“以前我
們都是拿著本子到遠調站先登記再買票,回到船上還得聽船閘調度,要是不小心錯過叫號
,就要重新排隊。現在有了智能語音通知,省時又省心。”一位船主高興地說。
  建設生態廊道
  重塑京杭大運河,不僅要將它變成“有水的河”,還要將它變成美麗的河。
  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最長的城市,滄州生態修復展示區段的大運河呈現獨特的“Ω
”形大彎。初夏時節,陽光和煦,漫步在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滿眼波光粼粼,草木青
翠。4年前,這裡並非如此美景。
  那時,河道裡雜草叢生,墳塚座座,苗圃、雞窩等私搭亂建,令本應壯麗的“Ω”形
大彎黯然失色。陳立新是大運河畔的老住戶,他說:“過去,河堤路較窄,周邊分布著居
民區、菜地、飯店、集市,環境臟亂差,到河邊遛彎這樣的事,根本沒人想。”
  2018年,滄州在大運河“Ω”形大彎3.61公裡河段實施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
工程。位於河道內的5個村庄以及近岸具備條件的村庄、機關單位和附屬設施分批次全部
征拆。經過河道清淤、堤岸加固、垃圾清理、拆遷拆違、生態修復等一系列舉措,河灘荒
地變成了運河公園。
  近年來,大運河生態保護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
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將大運河建設成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2020年,生態環境部
等部門編制了《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專項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力爭在“十四五”末
期,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基本建成,生態空間布局基本穩定,核心監控區內不符合規劃和
生態保護要求的建設項目得到有效控制,劣Ⅴ類水體大幅削減。
  黃河以南段的京杭大運河是水運大通道,船舶污染不容小覷。近年來,多地打響了船
舶污染防治攻堅戰。
  京杭大運河江蘇無錫段航運繁忙,船舶上會產生大量生活垃圾、油污水、殘油、化學
品洗艙水等污染物。在無錫高新物流空港園區碼頭,船員老方帶著生活垃圾下船,徑直走
近智能垃圾收集櫃,打開“船E行”APP,完成1.8公斤的垃圾分類投放。如今,船舶到港
后必須先處置垃圾再裝卸貨物。
  在京杭大運河江蘇徐州順堤河作業區,貨船船員頻頻向水面上一艘船伸手示意。這艘
船噴涂著“運河環保”字樣,是一艘水上垃圾接收船。接收船一次航行可收儲生活污水和
含油廢水各12噸。目前,京杭大運河徐州段已實現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日常化、規范
化。
  喚醒運河文化
  南來北往,千帆競發﹔波光雲影,筆墨傳情。兩千多年來,運河沿岸孕育了燦爛的文
化。京杭大運河以世所罕見的時空尺度流淌至今,見証中華民族的繁榮與興盛,成為流動
的文化。近年來,沿線各地加大力度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讓千年運河不僅流淌在
大地上,更流淌在文字中,流淌在鄉愁裡。
  北京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北端,千百年來,運河水匯聚於此,凝結成深厚的運河文化。
金代,海陵王完顏亮為建金中都,開辟潞水航運。元代,太史令郭守敬開鑿通惠河,使京
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明清時期,北京呈現出“帆檣林立、萬舟駢集”的盛況。
  星星點點散落在運河兩岸的文物和遺址是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北京正在進行大運河
文化帶保護建設,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線、通惠河、壩河和白河(今北運河)為保護主線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正在漸漸復蘇。位於北京昌平區的白浮泉是京杭大運河引水段的北
起點。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項目預計於今年9月建成亮相,再現元明時期白浮泉歷史
文化風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大運河畔,大運河博物館建設克服疫情影響,正在加緊進行
。博物館南側形似巨帆,北側形如船隻,被稱為“運河之舟”,整體工程將於今年年底竣
工。
  江蘇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開辟了大運
河的“原點”。2500多年來,運河水滋養著揚州,那厚重的橋墩、搖曳的楊柳、穿梭的舟
楫,都在述說著運河故事。
  近年來,揚州以“讓古運河重生”為目標,系統挖掘大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揚州舉
辦大運河書香文脈傳承發展論壇、“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非遺市集等活動,創作
舞劇《水印揚州》、木偶劇《運河之花》、廣播劇《運河之子》等作品,推出“運河風情
”“江南曲美”等運河展演品牌。
  浙江杭州是京杭大運河的南起點,古運河穿城而過,千年文化蘊藏於此。位於杭州拱
墅區的拱宸橋橫跨大運河,是大運河南起點的標志。橋東是高樓聳立的現代城市,橋西是
粉牆黛瓦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遺產與現代繁華隔水相望。拱宸橋旁,矗立著中國京杭大
運河博物館。
  在這座中國首個以京杭大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裡,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幅幅
地圖、一座座雕塑、一個個模型,生動展現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無論是游覽大運河
,還是在運河邊的博物館、非遺館參觀,市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活’——文化遺產就在
生活中,大運河文化活了起來。”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姜國祥說。
  水是大運河的血脈,文化是大運河的靈魂。全線通水后的京杭大運河,正用文化之筆
,續寫千年風華。
(責編:白宇、趙欣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