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中共嚴打國際論文發表 學術紅線從不得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0-12-21 17:15:39
玻璃心治療法?中共嚴打國際論文發表 學術紅線從不得醜化中國開始
https://is.gd/dVoD46
近日,中國大陸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為追求國際發表而
刻意矮化醜化中國、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論文」是意識形態鬥爭 不見硝煙 無孔不入 不容私有
直言之,關於破除研究評價「唯論文」的《指導意見》一出,給整個中國大陸學術圈吃瓜
帶來一次不小的震動,甚至全網都在對此進行討論,有吃瓜的、有歡呼的、有懷疑的、也
有憧憬的。關鍵在於,從今以後學者是不是不用發論文了?「萬惡」的C刊論文也不用發
了?要開始取締外文期刊了?
深入分析,《指導意見》一方面說明中國的科學研究、學術領域的一些「痼疾沉屙」已經
到了「非治不可」、刻不容緩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術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神州大
地上。《指導意見》中提出外文期刊的發表紅線,除了改善評價辦法認定,還變相要求以
「品質」為前提的外文期刊論文。
中國學界不以「唯論文」導向 才有文化自信
何謂「品質」?也就是政治正確。過去中共曾多次出手,企圖干預學術期刊的編採工作,
例如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季刊》,應中國國家出版廣電總局要求,抽走300多
篇與天安門、文革、西藏、新疆、香港及台灣等有關文章,不少學者批評此舉打擊學術自
由。
所謂「為追求國際發表而刻意矮化醜化中國」的底線思考,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中共認為
國際上有期刊、媒體刻意出版矮化醜化中國(中共)的研究成果,讓中國境內學者心中產
生了「負面研究好發表」的心態,包括像文革、貧窮、落後、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
關鍵字,都成為學術標籤。
諷刺的是,中共認為這些論文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也醜化了中國形象,這是刻意而為。
中國學者在研究發表時,必須在國際上發出正確的聲音。例如官方整肅武漢肺炎論調,早
在今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初,不少中國學者都曾發表論文,當中研究成果與中國官方通
報武漢肺炎情況不一致,令國際社會高度質疑中國官方隱瞞疫情,這必須要嚴肅處理的。
制度問題 只能制度解決
過去數十年來,中國科研學術整體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真正能在歷史上留下痕跡
的思想發明,卻並未同步增長,中國知識界的自信心也並未同步增強。
除了評比外,為何中國學者論文發表優先考量國際期刊,可能有幾個原因:一是研究領域
或方向的學術主導權不在中國,二是大陸學者要得到國際同行認可,就需要國際舞臺交流
學術進展,三是中國大陸學術界「跟風研究」嚴重,大陸國內期刊,很多研究方向並非沒
有研究價值,卻偏偏在論文標題添上「習近平」或「新時代」一類「關鍵詞」加持,降低
學術可信度。
依照《澎湃新聞》9月15日報導「九成SCI論文出逃國外,中國期刊亟待逆風翻盤」。清華
大學前副校長施一公也曾經說過:「我們的SCI論文給誰看?實際上都在免費為西方打工
。」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中國大學學術導向的最大問題。尤
其是在論文發表費用上,每年為美國送去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玻璃心碎 中國教育界被西方標準化
平心而論,這些學術導向會起到什麼作用嗎?是憂慮這些論文變成國際指責的眾矢之的,
或是這些論文是會全面摧毀中共的道路自信,會重新樹立起崇洋媚外的西方優先思想嗎?
還是擔心中國教育界就這樣被西方標準化了?
關鍵在於,這些論文等於直接證明「中國很差勁」,無疑是拐彎抹角或陰陽怪氣地醜化和
矮化中國。期刊文章會讓學生、教師對自己社會、體制、國家、民族,甚至是文化和基因
產生自我懷疑,進而自慚顏穢,卑躬屈膝,對西方言聽計從,不敢懷疑,只顧反思。
對中共而言,這種盲目的反思是有害的,「唯論文」的《指導意見》必須撥亂反正,國際
論文發表也必須肩負起置入性行銷中共的責任,也就是學者的論文不能私有化,是必須服
務於國家的公共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