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香港特首發施政報告前夕 土地房屋問題成焦點

作者: laptic (無明)   2019-10-14 14:24:55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9998574
李翰文/BBC中文記者
https://i.imgur.com/7euVCEW.jpg
香港一些隔斷房(又稱"劏房")的面積比監獄的囚室還小。(Getty Images)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凖備發佈年度《施政報告》,講述政府未來一年的施政重點。當地近月
由《逃犯條例》引起的示威浪潮持續,外界普遍認為《施政報告》將著重解決「深層」的
社會問題,尤其是香港市民的住屋需求。
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今年1月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連續九年成為全球最難買房
子的城市,房價是當地人平均收入差不多21倍,而排行第二的溫哥華的房價是當地人收入
約12倍。
《施政報告》發表前夕,香港親北京陣營和中國官媒先後就當地住屋問題接連發聲。其中
,香港最大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早前召開記者會,呼籲當地政府擴大收回私人土地興建房
屋。該黨主席李慧琼在記者會強調支持政府使用《收回土地條例》,目的是縮短香港市民
輪候公共房屋的時間。
中國官方《新華社》之後發表評論文章形容,住屋問題是香港「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
詬病」的問題。《新華社》的文章發出後不久,香港其中兩家地產商先後宣佈,將捐出土
地給當地非政府機構興建臨時房屋。
香港當地媒體分析預計,《施政報告》將提出不同方法擴大徵收土地,包括引用政府過去
一直抗拒的《收回土地條例》,向私人開發商收回土地建屋。此舉的意圖之一在於平息《
逃犯條例》修訂引起的風波,也想在香港11月舉行的地方選舉,被指為親香港政府建制派
挽救選情。
囤地爭議
《新華社》的文章不點名批評,香港政府無法解決住房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私人開
發商囤積土地,「以謀取最大利益」。
這種「囤積土地」的說法,是指許多香港開發商或私人公司以便宜的價錢購買偏遠的地皮
,但不興建房屋。當香港政府宣佈地皮附近的發展計劃時,地皮的價值就會因為發展計劃
而上升,開發商就可以建房子,以高價出售給消費者,或回售給政府賺取差額。香港社會
普遍稱這個做法為「囤地」。
當地媒體的資料顯示,恆基、新鴻基、新世界和長江實業四家主要開發商現時「囤地」約
1.02億平方呎,差不多佔香港總土地面積1%。
https://i.imgur.com/4Mbs6ys.jpg
「囤地」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012年任發展局局長時,與他家族
關連的公司被揭發「囤地」謀利。
香港《蘋果日報》2013年報道,陳茂波家人在1994年透過一家公司以35萬港元(約合4.4
萬美元)購買新界一幅農地,香港政府2017年宣佈一項新界發展計劃,這幅地正位於內。
當地網絡媒體《香港01》之後作跟進報道指出,如果政府向陳茂波家人公司回購這幅農地
,將要向對方補償約1,552萬港元(約合197萬美元)。這塊地在23年時間裏靜靜地升值超
過40倍。
消息傳出後,多名泛民主派人士批評陳茂波擁有農地有「利益衝突」,因為他身為政府高
官比外界早知道政府的發展計劃,從而預先購買土地圖利。
陳茂波回應香港傳媒查詢時承認,陳茂波妻子的家族公司當年曾經買入該農地,但她在
2012年已經出售所有在家族公司的權益。
香港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研究員楊夏至接受BBC中文訪問認為,「囤地」是香港房屋問題
的其中一個起因。政府沒有措施打擊這個做法,是房屋問題另一原因。
「過去民間有倡議『囤地稅』,或如果是農地但沒有耕作,就必須收回來等等,但政府一
直沒有採取行動。」
香港公共房屋如何運作?
香港政府由1950年代開始興建房屋,以低廉的價錢出租給市民。
如果入住公共房屋,市民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請,部門會以申請人的入息、年齡、婚姻狀況
等決定申請人入住公共房屋的先後次序。通常年青或收入較高的申請人會較快獲分配單位

香港政府的目標是,市民平均在申請公共房屋後三年內就可獲分配單位,但近年等候時間
距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https://i.imgur.com/Rs5yzvj.jpg
https://i.imgur.com/dUFcb0W.jpg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去年提出「明日大嶼」的大型填海計劃,但代價高昂的這一計劃在香港
社會引發巨大爭議。(Getty Images)
《收回土地條例》之爭
香港政府過去有多個計劃增加房屋供應,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曾推出「八萬五計劃」,每
年興建最少85,000個公共和私人單位,但計劃在實施之初遭遇亞洲金融風暴,香港樓價下
滑,造成嚴重的負資產問題。董建華最後2000年接受傳媒訪問時說這個目標已經不存在,
計劃告終。2002年,香港政府宣佈無限期擱置興建新的居屋。
近年,香港政府透過與開發商合作,鼓勵他們在已經買下的地皮上興建房屋,但被批評向
開發商傾斜利益。特首林鄭月娥去年也提出稱為「明日大嶼」的大型填海計劃,填海總面
積約1,700公頃,計劃耗資約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高昂的代價在香港社會引發巨
大爭議。
民建聯在記者會提出的《收回土地條例》,在香港社會早已經歷多番爭議。這條條例容許
特首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包括興建水務設施、公營房屋等,並向土地原有人作
一定補償。
https://i.imgur.com/AP2uuBI.jpg
香港政府去年公布的文件顯示,1997至2018年期間政府只引用《收回土地條例》154次。
香港泛民主派多次要求政府要更積極引用條例收地,但特首林鄭月娥多次指出,政府使用
這條條例時,原地主可能會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收地的決定。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去年也撰文指出,政府被控告後會導致冗長的法律程序,最終「
得不償失」。
香港政府去年發出的文件顯示,香港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共觸發8次司法覆核挑戰
,法庭每次都判政府勝訴。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質疑,林鄭月娥的說法誤導公眾,刻
意降低條例效能,從而令公私營合作發展顯得合理。
https://i.imgur.com/fPGBh2T.jpg
但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質疑這個說法。他指出,政府過去引
用《收回土地條例》時已經「做足所需程序」,確保符合條例的要求,才能避免司法挑戰

香港民建聯上月召開記者會後,被指一改過去對《收回土地條例》的保留態度,目的是為
了挽救11月地方選舉的選情。
劉國勳指出,過去民建聯曾多次支持政府引用條例收地,他也指出即使《逃犯條例》修訂
在香港引起巨大政治風波,香港市民住屋等民生問題也必須解決。
「一天有政治風波,難道我們不應做其他工作,待風波結束後才處理民生問題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