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一黨優勢制(一黨獨大制)的例子

作者: safelyfuck   2018-02-25 20:22:00
一黨獨大制(英語:dominant-party system或one-party dominant system)是形容一個
國家由某政黨透過民主之選舉制度下,勝出而得以達到穩固且長期執政情況下的政局情境
。通常以共和制的開發中國家發生的情形居多。
這樣的政黨通常在立法機關(國會)中連續數次取得大多數議席,又或贏得總統選舉。
雖然一黨獨大(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
與一黨專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十年建設、動員戡亂時期)有著某些相同的特徵,
但是兩者不應混淆。
一般而言,一黨獨大制是較具競爭性的,因為在攸關政權的中央選舉中會有數個政黨
角逐權力及議席,但實際卻是由一個大政黨長期壟斷執政權。
=======
例子:1
日本:日本的自由民主黨可說是一黨獨大的典型例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1955年
自民黨成立以後,自民黨一直在1955年至1993年、1994年至2009年、2012年至今維持執政
地位,被喻為「萬年執政黨」,而日本社會黨則為「萬年在野黨」,這被稱為「五五年體
制」。由於日本在二戰之後經濟起飛,促使自民黨長期處於優勢的地位。同時自民黨之所
以獨大,主要是因為與官僚、商界及企業界一直有著密切的「鐵三角」關係。直至1993年
選舉以後,在眾議院中自民黨失去過半席次,雖然仍是國會最大黨,但因而短暫成為在野
黨,五五年體制才宣告結束。自民黨在1993年至1994年、2009年至2012年曾兩次短暫失去
執政權,但兩次下野最終都未能影響自民黨相對優勢的局面。自民黨在下野後均能很快重
拾勢力東山再起,然後再度長期的執政;而且曾經把自民黨趕下台的政黨,都逃不了分崩
離析的衰亡命運,一度被視為將開創日本兩黨制局面的民主黨更是在2012年大選中遭遇壞
滅性的慘敗。由於日本於1996年以後在國會選舉採用並立制選舉,在這個選舉制度下,參
議院及眾議院均是直選產生,60%的議席由全國分區的小選區制選出,40%的議席由全國不
分區的比例代表制產生。兩者容許雙重提名設定,即候選人同時參選單一選區及名列政黨
比例代表名單,一旦在單一選區獲勝,就從名單中剔除、順位遞補;若落選可依政黨得票
分配席次「敗部復活」。其公式以該單一選區落選者得票數除以該單一選區當選者得票數
。政黨可將不同單一選區候選人在名單中排同一優先順位,以單一選區落選但惜敗率高者
取得席次。自民黨透過選制上的優勢使得自民黨只要在小選舉區取得大約30-40%的得票率
,就能得到小選舉區的大約70-80%的席次,而在比例代表選舉區取得大約30-40%的得票率
,自民黨就只能得到比例代表選舉區的大約30-40%的席次。但是,由於60%的議席由全國
分區的小選區制選出,自民黨只要在小選舉區得到70-80%的席次,就能得到接近過半席次
,再加上比例代表選舉區的大約30-40%的席次,自民黨就能得到絕對獨大接近三分之二能
修憲的席次。這個制度容易使長期執政的自民黨維持一黨獨大的優勢,也造就了日本年輕
人對政治冷淡。自1955年成立至今,自民黨一共掌控接近58年的執政權。
例子2
新加坡:新加坡自1955年大選以來,由勞工陣線首先執政,
馬紹爾當選為為新加坡最高領導人
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1954年成立,1955年首次參選還是個只有3席次的小黨慘敗勞工陣線
,1959年人民行動黨於大選中首度擊敗勞工陣線並首度執政,
迄今一直是新加坡的執政黨。
勞工陣線被人民唾棄泡沫化後,馬紹爾首長另創了工人黨,
但該黨直到2015年大選始終為最大在野黨,無法再度執政
例子3
盧森堡基督教社會人民黨(CSV)
早在其前身正確的黨時期便已經控制盧森堡自1917年以來從不間斷,
除了1974年至1979年之間。
它一直贏得了多個在議會選舉中的席位,它只在1974年失去過政權。
盧森堡的例子大家應該比較不知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