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vikk33 (陳V)
2018-09-20 09:41:54封建儒教與帝國儒教
https://www-ss7bl.blogspot.com/2018/09/blog-post_85.html
誠然我常常痛幹儒教孔老二,但其實在周王朝滅亡之前的儒教並沒有那麼可惡的。儒教教
義轉變也不是宋明理學、朱子學才開始的,我認為儒學的左傾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末年。
秦滅六國本身所代表的涵義其實是封建儒教的秩序摧毀,戰爭從傳統的封建貴族擴大至所
有平民。平民取得了擔任軍職或文官的政治工作機會,但同時也被捲入了本來與平民無關
的兵荒馬亂之中。
秦始皇帝並不是承襲道統而來的,他是個僭主。
這個字後成拉丁語是:tyrannus,意思是不合法的統治者。約翰·洛克在反對「神聖權力
」的一本專著《政府論》中說明僭主統治是:
「僭主統治是基於『主權大於人權』的意識形態之上:當國家權力落入任何人手中時,統
治者不會為了國家的人民利益服務,而是為了統治者自己的利益服務。」
古代東亞的每一次易姓革命(改朝換代)其實都是外來入侵的蠻夷(有著先進技術的原始豐
饒)取代了遠東的前一個僭主。
就算儒教再怎麼幫僭主粉飾太平,依舊不能改變新來乍到的僭主與地方上的自發秩序團體
之間的裂痕,為了執行官僚的統治,就必須一邊實行暴力一邊進行利益分贓。
這正是2000多年來東亞官僚體系的統治傳統,儒教徒們永遠不能搞清楚的是,問題不在於
統治者的道德指數夠不夠高,而是這個外來的僭主與地方的自發秩序團體之間永遠是割裂
的,是要怎麼以德服人?
周王朝以前歷代的體制,從來都不是由哪個天才的政治學專家一朝一夕之間頒布出來,就
可以風調雨順、政治清明、安居樂業 。那些都是數百年以來累積的習慣法體系。
孔子及其後人到最後為什麼變成不切實際的幻想家?其實是因為他們遠離政治實務太遠,
只能流浪講課收一些肉乾之類的填飽肚子。至此儒教教義開始眾說紛紜,但也因為其學說
的理想性(幻想性)開始在民間廣布。
等到漢武帝的時候,這些儒生的幻想開始變成執政的力量之後,當然就開始窮兵黷武民不
聊生了。
認真要說,孔子與其後人,就像是古代遠東的馬克思跟新左派一樣,同樣具備理想性,同
樣在民間門徒廣眾,同樣派系很多眾說紛紜,同樣在某些偶然的機會裡面有了執政的機會
,同樣讓世界變得窮兵黷武民不聊生。
事實上政府無論採行任何理論學說,統治集團的官僚體制本來就是秩序的消費者,頂多只
能擔任秩序的維護者,而不能有任何的秩序產出。而危害甚鉅的遊士集團,說好聽一點是
悲天憫人行俠仗義,說難聽一點就是一群靠嘴巴唬爛的乞丐,對於整體社會的好處,遠遠
比不上壞處。
普通的乞丐要一點飯吃至少還不會用邪說誤國,但這些知識階層的乞丐不但四處要飯,不
給還會生氣。動輒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砲轟你,真的讓他們執政了恐怕就來場大清洗,還覺
得整個社會是由他們這些知識分子撐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