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他們喜歡王陽明,一點也不奇怪

作者: vikk33 (陳V)   2018-06-04 19:27:02
他們喜歡王陽明,一點也不奇怪
https://sosreader.com/n/user/@paleistmac-Lewis/article/5a120d8feceaed97b4023e70
一些西方傳媒報道,習近平竟然推崇明代的王陽明。在貴陽,當年王陽明遭流放而「悟道
」之處,重新建立了一些關於王陽明的「主題樂園」。共產黨明明是反對傳統文化,就算
近年搞孔子學院,習近平為何特意提王陽明這個人呢?
其實王陽明,或者儒學,本身就是專制者的歸宿。這是命定的,即使那不是習近平,也會
抬出王陽明。日本的明治武士,後來的軍國主義者,中國的蔣介石待等,都愛王陽明。當
然也有很多正常人喜歡他,但王陽明的思想之中,就是有一些機括,非常吸引上述的那群
東方獨裁者,令他們深深認同,數百年餘韻或陰魂不絕。
中國人的儒家思想,有一個道統。即孫文那句「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孔子,相繼不絕」。後來唐宋之際,開始了「孟子升格運動」,孟子也進入了道統。道
統到這裡。北宋建立之前,是胡漢歐亞國際帝國李唐的崩潰,經歷了很多年率獸食人的混
戰,國勢粗安之後,宋代的儒學根據「時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學,即理學。
政治而言,壓抑戰爭、崇尚文治,並且再次建立強大的外部社會道德規範,以安定國家人
心;在讀書明理的人之中,佛、道兩家的哲學思辯程度,早已超出漢儒那一套,於是宋儒
吸收了佛道思想,建立了「理氣之辯」的模式去解釋世界的各種現象,創造傳統(
inventing the tradition),將孟子提過的「氣」,擴大為宇宙物理的所有現象和物質
的構成,試圖將不斷發展的世界和新難題,統攝於一個「新儒家」的框架之下。
「北宋五子」和繼後的朱熹,建立了有別於混戰時期,大多數人「個體」價值的年代,侍
奉五朝八姓十三帝的馮道不是有能力的世界仔,而是無忠無義之徒。在兩宋,理學建立了
一種類似民族主義的集體性,使得宋人面對強大的遼人、金人,乃至橫掃世界的蒙古人,
表現了強大的抵抗力和「民族氣節」。
王陽明是很多年之後的人,蒙古已經入主中國,之後又遭歧視鏈最末的那班人(所謂漢人
)趕走。王陽明身處的明朝中國,已經進入穩定狀態很久。理儒學解釋世界的方法,是一
種方便法門式的接駁,始終不是西方那種由基礎開始的人文/自然科學。例如程頤朱熹之
類的那一派人,會主張學者可以研究生物、物理、天候,天地萬物,進而漸次發現那個儒
學者相信是善的真理,所謂「格物」然後「致知」。甚至出現真理與人的對立。所謂「存
天理,去人慾」,人的個性和慾求成為要滅絕的東西。
但理學那一套,是要有相當智力和開化的主張,是從客觀世界歸納出一條真理的方法。但
這些大學者、士大夫卻發現,現實不是如此,他們被億萬不讀「聖賢書」的一般人甚至文
盲農民所包圍。可以想像個別有理想的學者會因此驚恐,這些無能力或沒有資源讀書明理
、研究客觀世界的人,不就完全沒希望脫離小人,成為君子了嗎?如果世上大部份人是命
定的邪惡、不可得救,那儒家的理想和系統就崩潰了。
就像西方的神父發現非洲美洲之後,他們突然想,這些人,或世上很多人,一生都沒讀過
聖經,也沒有神父聽他們悔改、幫他們洗禮,那他們不是命定無法得救,必然落地獄?
於是出現了「心學」。由陸九淵開始,到王陽明,乃至之後的李贄。這也是一種發明傳統
,他們主張從孟子而來,人之性善本來就具足於心的理論。由於他們假定真理也是善的,
因此客觀的真理,就在人的心中。成為君子是不假外求,在心裡就可以找到道德和行為依
據。
新儒家的杜維明說,王陽明就像西方的馬丁路德,這兩人的確有可比之處。王陽明的系統
,將一個人改善或成聖的可能,放在自己本身,所以人人都有希望,但動力本來就內藏,
主要並非來自外部世界。「馬丁路德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每個人都可以依靠信仰完成自我
救贖。」
這個系統發展下來,就出現一種必然出現的異變。所謂「心即理」,但每個人的心都不一
樣,心無時無刻改變,或根本不存在,那麼心裡的理,也只是一個人的道,不一定合於「
大道」。明朝士大夫追求「普世救贖」和社會追求個性解放、個體特殊性,促進了心學的
大為流行,但也造成了統一標準的位移。於是只要有足夠自信和狂熱,就可以「我自行我
道」,心即是理,老子就是道理。
這必不然是心學家的主張,但「心學」必然如此發展。這就像部派佛教之爭,服從外部世
界還是內心神秘世界的比例,決定了這種戰爭。多年後的李贄,則是這場戰爭的產品。
好了,真正重要的地方來了。王陽明除了發明了「真理所在」(客觀與內在),試圖將客
觀知識和主觀感受的分界消除,還發明了屬於知識份子的行動主義,即所謂「知行合一」
。本身王陽明就不是單純的道學先生,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發生人民起義,王陽明帶領
鎮壓,殺人如麻。南昌寧王反叛,亦是如此。從王陽明的履歷,你可以看見為甚麼日本人
那麼尊崇他。因為日本的知識份子(即是封建制下的武士),在王陽明身上看見自己憧憬
的原形。
蔣介石也是王陽明的推崇者。你可以說,二戰的中日之爭,是王陽明信徒的內部戰爭。當
人的心(個人/國家慾求)和理(外在規範)發生衝突的時候,「心即理」,解決了,然
後「知行合一」,行動不要受到「理」的規範,而要聽從「心」的指引。
那麼故事回到習近平,或古往今來每一個希望「大有為」的統治者。他們一上場,發現國
家已經充滿規範,充滿舊臣、派系、潛規則,希望得到主體性、希望「幹一番大事」的人
,都會在王陽明身上找到共鳴。陸王心學的特色,並不是完全破壞堯舜禹湯文武孔孟的資
源,也不是後現代的否定真理,而是將自己和真理的界線主觀地融解,以行動取代思考。
在不否定外界道德規範的同時,將自己在其中的主體性和行動提升到極限。這是武士,西
鄉隆盛、東鄉平八郎……也是蔣介石,也是毛澤東、習近平。
儒家是秩序的維護者,從孔子「吾從周」以來,維護了中國無數的皇朝,日本的德川幕府
。但是開創者、專制者、殺人狂,也可以找到資源,那就是提倡秩序,但也肯定主體的心
學。心學行動起來,可以是慈善家,教育家,也可以是嗜殺和極權狂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