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究竟有無中國哲學--戴卡琳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2015-01-13 03:35:45
http://www.artx.cn/artx/guoxue/119688.html
我做摘要:
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1.中國哲學不存在
1.1.哲學有其界限,源於希臘,擴展到整個世界,就好比諸子百家是中國文化的產物,
並不能說西方也有諸子百家,同樣,中國也不能說自己有哲學,就算是哲學近一百年
傳播到各地,而且有如一堆文化商品一樣,中國哲學也占據一定的地位,但是目前
存在的中國哲學並不能以歷史追溯方式證明中國思想是哲學
1.2.這一歷史性的論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性的立場常常與某種理論論點相關聯,
從這裡來看中國思想並不是完全滿足哲學的條件,雖然西方學者對這一術語的界定
有不同的定義,但還是有其範圍: 系統性,反思性,批判性,理論性,必須要和科學
與宗教區別,也必須有不同的子學門,好比知識論,邏輯,形上學等等...
中國的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幾乎沒辦法達成上述的條件,好比莊子,老子,會使用各種
預言或對話,但本身沒什麼系統性
1.3.這種理論論點從近代史脈絡作為論據,中國諸子則在這樣的脈絡成為哲學家。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受盡各種屈辱,中國希望透過模仿日本從西方的架構來重塑自我
中國學者要用西方哲學重新整理,然後將之貼上哲學的標籤,若這作法是成功的,
當然西方人也會以同樣效力倒轉過去,很顯然這是政治問題,並非本身的思想內容。
2.中國的確有哲學
在中國流行這種觀點,但在西方也存在
最有名的是馮友蘭,最早可能是胡適
馮友蘭認為,中國和西方古代共同關心的問題和經驗作詮釋,因而進入普世哲學的領域
他從中國哲學價值問題切入,而不去辯證中國哲學是否存在與否,
以假設中國哲學存在為前提。
2.1.馮友蘭
不過馮友蘭提出的標準卻十分清楚,那就是系統性、創造性以及學科的分支。此外馮友蘭
還堅持認為,只要讀者願意深入其中,便會發現諸子在這幾個方面的實績並不太差: 在諸
子的著述中,雖然沒有「形式上的系統」,但有「實質上的系統」,不過這需要我們去加
以梳理;哲學的發展進步和創造性,隱藏于一些並不為人注目的注疏之中,這需要我們進
一步地去挖掘探討;中國哲學的薄弱之處,尤其是認識論、形而上學和邏輯上的薄弱,常
常是因為諸子百家所關注的內容和所進行的選擇不同,而這一點我們西方學者瞭解不夠。
馮友蘭在概述中國哲學史的時候,主要注意的是第一點,也就是說,注意去解讀中國古代
的思想系統。對馮友蘭而言,如果要發現其思想系統,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哲學來實現。
因此,其著作充滿了各種作為哲學術語的新詞用以闡釋中國的思想,比如「人文主義」、
「實在主義」、「實用主義」、「懷疑主義」、「功利主義」、「原則」、「本質」、「
定義」、「道理」等等。由此,馮友蘭便為其同時代的人建立了一種新的參照體系。
2.2.胡適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熱情地宣傳那個時代約翰·杜威的思想,實用主義
和美國的哲學,並在中國的古典文獻中尋找具有實用主義、邏輯性和實在主義思想的印跡
。而對於這一構想的闡釋,最有名的是其《先秦名學史》一書。在此書中,作者常常是極
度地跨越許多個世紀,以及對經典文獻的各種傳統的解釋,去發掘種種鮮為人知的篇章和
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思想家。比如注重實踐,強調功利性,在社會上關心民生的墨家學派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受到儒家學派的打壓,所以較少獲得過美譽,但卻因為胡適而擁有了
令世人矚目的地位。可見,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古代的中國思想,是第二種觀點的典型特
徵,而且是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來解讀的。
3.哲學的概念是什麼?
最早是由受過哲學訓練的中國學者和漢學家提出的
他們認為中國諸子百家和西方哲學傳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可以貼上哲學標籤
畢竟諸子百家共同關心人類深層問題,並用各種討論和例子辯證他們的思想
但是他們使用的方式與主題和形式也和西方哲學不同
他們能夠使用哲學的方式去質疑哲學本身的概念
並認為哲學概念有其侷限性,而這種看法是可以破除這侷限性
3.1.又有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擴展哲學邊界
有一種觀點主張應該將流行的「哲學」一詞擴展開來,以使其可以將諸子百家也包含
其中。支援這一觀點的人,不但能在中國的思想裡感受到全新視角的優勢,而且認為其比
我們的哲學傳統更有價值。這種西方傳統原本都是屬於形而上學傳統的,因此在現實和話
語之間、評價和描寫之間、言語和行為之間、主觀和客觀之間,以及自我和他人之間,都
存在著鮮明的對立。由此,贊成中國古代思想的人就是對西方傳統進行批駁的人,這絕非
偶然。按照他們的觀點,古代的中國思想並不是在進行了某些調整之後,就可以被納入放
進西方世界的討論範圍裡,而我們的注意力則應該集中在那些不太適合西方的概念和範疇
的思想上面。
4.哲學的價值是什麼?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哲學並非是普遍的,或者是理性的成果,而是十分典型的西方話語。
哲學既有其優點,比如客觀性及普遍性的理想,也有其不足,比如它有限的、純粹的學術
範疇。就像太極拳在西方獲得成功一樣,哲學也在中國傳播開來,並且成果非常豐富,但
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傳統本來有這個東西。懷著這樣的想法,中國知識份子中的一少部分人
,形成了第四種立場和觀點。
有人說,哲學一直都是一種西方文化的產物、一種有些奇特而不太實用的對話。歐洲的部
落集團便以之來培養自己充滿認真的精神與勤勉的活力。不知道為什麼,西方世界一直保
留著這一神秘的課程。這種看法以強有力的方式,對先前幾種觀點所推崇的內在價值發起
了挑戰。第四種觀點與第一種觀點聯繫密切,但是它用一些具有鮮明感情色彩的評價,比
如鄙視、同情、默然、驚奇或者羡慕等,來替代第一種觀點對哲學含蓄而模糊的評價。
第四種觀點有一個比較溫和的變體,這一變體由於20世紀90年代的「國學熱」而變得更加
流行。有人不但承認哲學是西方的東西,而且也強調中國傳統有它的「諸子百家」或「義
理之學」。這一變體將西方哲學定性為與宗教和科學聯繫密切而又截然對立的事物。而中
國的諸子百家,則被說成是為個人、家庭、社會以及政治人生的順利航行提供了一種指南
。在此,人們同第三種觀點一道分享了中國傳統思想的旨趣,但卻沒有重新限定「哲學」
這個術語的內容。可是他們也反對第二種觀點對諸子百家所進行的「削足適履」的做法。
更為極端的言論則認為西方人和中國人由於基本觀點大相徑庭,要相互理解簡直不可能。
劉東甚至認為,如果不是中國人,便完全不可能把握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想。外國
的漢學家或者中國學家也缺乏對中國文本的準確把握,因為他們一直「刻意求新」,而且
不能理解當代中國人所懷有的複雜多變的「問題意識」。在劉東看來,甚至那些在海外工
作或者留學的中國學者,因為他們是通過西方哲學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的,也會對
中國思想產生誤解。其實,距離也可能有認識上的優勢,連中國著名的詩歌都說,「不識
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但對中國的學者來說,劉東的想法還是頗有代表性的。
最後,第四種觀點還有兩個流行的西方變體:
一個變體是,西方的哲學教授因為他們比較含蓄的第一種觀點受到了挑戰而作出明確反應
。因此他們樂於接受妥協,並且作為安慰,承認中國也有一種實用的智慧。這樣,他們對
「哲學概論」的內容和標題都無需更改。
另一個變體則是一些漢學家所支援的,他們認為中國的許多文獻典籍都具有哲學的旨趣,
因為諸子百家使我們對哲學範疇提出了疑問,但是這個變體卻並沒有因此而將對古代諸子
的傳承作為「哲學」來看待。很顯然,中國的諸子百家同我們自己的哲學傳統相類似,這
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將這兩個傳統合二為一卻帶來了諸多混亂,所以他們又發現這種認同
問題多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