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萃取估算試算表

作者: Domos (沒事發發廢文)   2018-07-02 23:07:25
分享一個小弟自創的萃取估算
不同於一般嚴謹的金杯萃取理論
更著重於一些實務經驗 (憑感覺)
希望能透過估算了解萃取落點 (細分前中後段)
並計入細粉的影響
設計理念請參考下面
有開啟讓所有人編輯
想crowdsourcing一下
看能不能tune出更合理的公式
https://tinyurl.com/y9hk9fgt
需求:
電子秤、TDS計 (濃度計更好)
說明:
填綠底的部份 (藍底可不填,不影響計算)
水的部份,請填"總注水量" (非咖啡液)
計算出前中後段萃取的百分比
假說:
金杯理論討論濃度與萃取率兩個維度
萃取率為單一數字
18%以下不足,22%以上過度
這個設計會讓人誤以為萃取是階段性的
前段aroma先出來
之後acidity和body
事實上不同成份的萃取難易度不同
萃取率應再細分 (前中後段 或 前中後+過萃)
假說1: 所有風味都會一起釋放,差別在於難易度
見工作表2
X軸表示總萃取率 (最高30%)
Y軸表示每種風味的萃取率 (最高100%)
每顆豆子前中後段風味的比例都不同
貢獻在總萃取率的比例不同
我們無法得出實際的比例
因此Y軸的100%表示此風味已經完全的被萃取
不同於一般圖表
我的X軸是以總萃取為單位
考量磨豆機、手法等影響
每次沖煮差異太大,導致時間無法成為有效的單位
但"萃取率"一定是往上爬升,到最後接近30%
你可能越沖越淡,但不會把咖啡"沖回"粉裡
假說2: 分項萃取率是總率取率的函式,極值發生在0.3
問題來了,怎麼去評估每種風味的比例?
假說3: 各項萃取過程可用Sigmoid function表示
我認為各項萃取率符合S曲線 - 先快後緩
(選用Logistic function)
差別在於曲線長的不一樣
前段風味偏左,後段風味偏右
所以我引入M值的概念
簡單的說就是 "在萃取率達多少時,此風味萃取出99%"
前段M值0.1表示,在萃取率達10%時,前段風味已完整萃取
中段M值0.3,在萃取率達10%時,只有17%
表示這杯咖啡幾乎只有前段
磨的細,M值會比較小(越早達到100%)
(但我不確定磨的均勻M值會怎麼走)
風味越"清晰",應該是各項萃取率差越多 (純猜測)
當然,這些值都是guts feeling
目前能做的就是從結果反堆
另外,小弟買不起VST或ATAGO
所以使用TDS * 10估算 (修正原先水的TDS)
假說4: 濃度 = (咖啡液TDS - 水TDS) * 10
在計算萃取率時,我是以水而不是咖啡液
因為用咖啡液會低估萃取率
被咖啡粉吸收的水,用離心機榨出來還是咖啡呀
甚至濃度還更高
最後是細粉的影響
假說5: 細粉的萃取率為100% (萃取率30%)
細粉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因子
假設有10%的細粉,100%的萃取率
對總萃取率的影響就是3% (前中後味雜在一起)
甚下90%的粉,最多只能萃21%
當然,100%這個數字應該是錯的
就算是細粉也很難把所有物質都溶出來
但我不知道實際是多少,80%? 90% (對應萃取率24%,27%)
結論:
透過調整萃取曲線(其M值)
估算不同風味的萃取率
幫助了解沖煮
歡迎討論
作者: udtsean (I am back)   2018-07-02 23:20:00
應該是用層析法分層分析手沖才對,如果是虹吸,則曲 會不一樣
作者: chenliangjen (lj)   2018-07-03 07:42:00
文組看不懂,純推
作者: forgenius (否雞)   2018-07-04 15:22:00
趕快推,不然人家會以為我文組看不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