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dcbest (殺生為護生 斬業非斬人)
2025-10-02 00:08:11※ 引述《around14358 (awq)》之銘言:
: 之前我提出一個問題,提到新舊教戰爭的事,問為什麼基督宗教分裂相殘耶穌不救,針對
: 教徒的回應繼續思考這戰爭問題。
: 推 speed2: 你如果明白耶穌的救恩是赦罪的福音,還會覺得耶穌不救嗎? 06/18 12:59
: → speed2: 應該是假宗教名義行使政權奪取的殺戮,讓你無限上綱的跳針 06/18 12:59
: → speed2: 吧? 06/18 12:59
: 推 speed2: 至於分裂,不就是你最喜歡的結局嗎?這才有你大做文章, 06/18 13:03
: → speed2: 撻伐的樣本啊,你說是吧?還是說你以為鬥垮基督教,世界就 06/18 13:03
: → speed2: 會和平,沒有戰爭? 06/18 13:03
: 分成兩點回應與思考
: 一
: 其實這位教徒講出了一個關鍵,在基督教會這套耶穌赦罪的理論下,實質上是鼓舞了信徒
: 參與戰爭。
: 因為基督教的價值觀並不認為參與戰爭是罪,保羅要信徒順服掌權者。
: 基督徒參與這些戰爭不影響教會宣稱的赦罪得救上天堂。
: 而且在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基督教就與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了。
: 不只是過去新舊教的宗教戰爭,現今的俄烏戰爭,兩方東正教領袖都表示支持自己國家。
: 各基督教國家例如美國在戰爭時則有隨軍牧師。
: 那麼這對信徒心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 就是導致信徒可以放心的上戰場殺人然後戰死,基督徒士兵會認為反正戰死只是早點上天
: 堂享福。
: 尤其是那些生活困苦的底層基督徒,甚至會渴望戰死早點上天堂。
: 過往許多參與十字軍東征的平民就是這種心態。
: 底層的基督徒上戰場,首先他們可以賺到一筆薪水,而且戰死國家會給家人撫卹金,然後
: 認為就算戰死也只是上天堂享福。
: 所以對底層生活貧困的基督徒而言,上戰場就成了一個非常划算的選擇。
: 當然這對有錢的基督徒吸引力會比較弱,有錢的基督徒不需要急著上天堂,也看不上那些
: 撫卹金。
: 有錢的基督徒想要的是在享盡榮華富貴之後再舒服的上天堂。
: 是那些困苦的基督徒才需要急著上天堂,並且可以給家人一筆撫卹金改善生活。
: 有沒有發現,基督宗教與這些基督教國家政權其實是形成了一套鼓舞信徒上戰場的合作體
: 系。
: 基督教在心理層面給予基督徒士兵不畏懼戰死的勇氣,而國家政府則給予物質上薪水與撫
: 卹金的誘因。
AI機器人分析出around 1435的論點
有許多的問題,摘錄部份如下:
一. 邏輯跳躍
around1435的論點:「耶穌赦罪的理論下,實質上是鼓舞了信徒參與戰爭。」
分析: 從「赦罪」到「鼓舞參戰」是一個邏輯跳躍。基督教的赦罪理論(救恩論)的核
心是解決罪的問題,其目的是讓人與上帝和好,並過上公義、仁愛的生活。雖然它可能減
輕信徒對死亡的恐懼,但這並不必然等於「鼓舞」去參與戰爭。
赦罪論也可以被理解為鼓勵信徒在一切事務(包括和平)上行善、寬恕、愛鄰舍,並為此
勇敢地犧牲。
二. 過度簡化
around1435的論點: 「基督教的價值觀並不認為參與戰爭是罪,保羅要信徒順服掌權者
。」
分析: 這過度簡化了基督教對戰爭的倫理觀。
(一)「參與戰爭是否為罪」的多元觀點: 基督教歷史上對戰爭一直存在多元且複雜的倫
理觀,並非單一認為「不是罪」。主要有三種:
和平主義 (Pacifism): 認為任何戰爭都是罪,基督徒不應參戰(早期教會和某些宗派
如貴格會、門諾會)。
聖戰 (Crusade/Holy War): 認為特定戰爭是上帝的旨意,有義務參與(歷史上的十字
軍)。
正義戰爭 (Just War Theory): 認為戰爭在極端情況下、滿足特定條件(例如,自衛、
合法權威發動、有合理的成功機會、比例原則等)時,才是道德上可允許的(主流天主教
和新教神學)。
(二)「順服掌權者」的限制: 《羅馬書 13 章》確實提到順服掌權者,但這通常被理解
為一般情況下的順服法律和秩序。許多神學家會補充,如果政權的命令直接違背了上帝的
明確命令(例如,要求殺人或偶像崇拜),信徒的義務是「順服神,不順從人」(《使徒
行傳 5:29》)。
三. 心理影響的過度概化(以偏概全)
around1435的論點: 「基督徒士兵會認為反正戰死只是早點上天堂享福... 尤其是那些
生活困苦的底層基督徒,甚至會渴望戰死早點上天堂。」
分析:這是一種動機上的推論,而非普遍的邏輯事實。
(一)忽略現實複雜性: 基督徒士兵參戰的真實動機是多元的,可能包括愛國心、保護家
人、職責、對暴行的義憤、生活所需、被徵召,以及對死亡的釋懷。將其單一歸因於「渴
望戰死上天堂」是將一個複雜的心理動機簡化為單一的、功利性的計算。
(二)忽略教義的約束: 許多基督教教派會教導自殺是罪,而尋求或渴望戰死(儘管是戰
場上)的動機,在某些神學觀點中,與此有倫理上的灰色地帶。信仰本身雖然減輕了死亡
恐懼,但通常鼓勵珍惜生命並履行地上的使命。
四. 教會與政治的關係(時間上的概化)
around1435的論點: 「在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基督教就與政治力量結合在一起了。」
分析: 雖然這是歷史事實,但它並非適用於所有時代和所有教派。
許多教會(特別是新教中的宗派,如浸信會、衛理公會、長老會等)在許多國家(如美國
)並非國教,其與政府的關係複雜,不必然構成「合作體系」。
五. 樣本偏差
around的論點: 「現今的俄烏戰爭,兩方東正教領袖都表示支持自己國家... 各基督教
國家例如美國在戰爭時則有隨軍牧師...」
分析: 將東正教和隨軍牧師的案例推論到整個基督教界與所有政權構成「鼓舞信徒上戰
場的合作體系」,乃是邏輯上的以偏概全。
(一)東正教的獨特性: 東正教在某些地區的「民族教會」性質,使其與國家政權的結合
比西方許多新教和天主教教會有時更為緊密。
(二)隨軍牧師的職責: 隨軍牧師的主要職責是提供精神支持、輔導和宗教服務,包括安
慰、葬禮和道德倫理指導。雖然他們服務於軍隊,但不一定直接等於「鼓舞參戰」或鼓勵
無條件的戰爭行為。
小結:around又是老毛病發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