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2/22復興劇場白寫的介紹

作者: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20-02-04 20:21:32
這次演出因為武漢肺炎的關係取消,不過既然我都寫好了,不貼不甘心。
昭君出塞(岳虹庭)
王昭君的故事早在元朝就已出現(馬致遠的漢宮秋),可謂歷史悠久;崑曲有“青塚記”
,後由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大師改編為京劇,取名漢明妃,前面唱皮黃,出塞是全劇最
後一折,唱崑曲,也是最精彩的一折,素有唱死昭君,做死王龍,翻死馬童之稱,便知其
難度之高。
尚大師本來學武生,據說他特別崇拜楊小樓,後改青衣,所以武功極佳,居四大名旦之首
。他在出塞中不僅把旦角的所有步法全部用上,甚至還加入了一些由武生所化的動作,成
為文戲武唱的最佳典範,也成為尚派代表作。(說到文戲武唱,我的看法是在文戲裡因劇
情而加入武戲的身段動作,像是這齣出塞,王昭君原來是官家小姐,入宮後由宮女變成娘
娘,她怎麼可能有武功?但是因為她騎的那匹烈馬,使得她在台上的身段需要演員本身有
紮實的武功,如果純青衣演員是來不了的。)
此戲如今甚少演出全本,尚大師留下的錄音有全劇,但錄影也只有出塞;前些年去世的前
輩顧正秋(尚小雲傳給張君秋,張君秋再傳給顧正秋)則有全劇的錄影及錄音傳世,錄影
當時顧已退出舞台數十載,仍能穿著墊底彩鞋滿台飛舞,唱腔還不受影響,雖因年歲關係
而簡化一些動作,功力之深厚仍令人瞠目結舌;還有另一位去世已久的前輩梁秀娟,尚派
真傳,桃李滿天下,台灣本土培養出的第一第二代旦角,沒有人不是她的學生,也是以出
塞享譽菊壇,可以說台灣演員的出塞,即使依據個人條件揚長避短,演來演去也都離不了
這些路子;另外現在演員本身或劇團,也會找大陸的尚派老師或是崑曲老師教導。去年天
津京劇院重排漢明妃,從劇情到扮相,改了甚多,成功與否則有待時間考驗。反正只要唱
得好舞得好,做為觀眾也就滿意了,似乎也不必太在乎演員的戲是怎麼來的。
頭場御弟王龍出場,穿紅蟒戴紗帽加翎子,迎出昭君,鳳冠女蟒,手拿摺扇(有拿孔雀毛
的,也有拿普通扇子的),百官送行,昭君唱“梧桐雨“,唱詞有“文官濟濟全無用,就
是那武將森森也枉然,卻叫俺紅粉去和番,臣僚啊,於心怎安,於心怎安”,這段詞也就
是早期此戲被禁的原因(政府自己不爭氣,被古人說中了,又有“愛國人士”替政府覺得
沒面子,結果就是戲倒楣。)
唱完登輦,唱”山坡羊“,唱完後就下場換裝,棄輦騎馬(這裡也有人挑剔,因為再上來
時,所有宮女太監都不見了,只剩王龍和馬童陪著昭君出塞,而且還是騎一匹烈馬,對王
昭君這個弱女子來說,簡直就是謀殺,哪裏像是和親的排場,令人懷疑皇帝的用心。)
王龍喚出馬童,命其備馬,準備好後請出昭君,昭君改戴昭君盔(此盔為王昭君專屬,沒
有別人戴),插翎子戴狐尾,裡面換古裝(據說尚大師為昭君特地設計了一套衣服,但是
現在看各團演出似乎也沒有固定的樣子),身披斗篷,出場上馬,唱”楚江吟“,過漢嶺
,過汾關,就開始“三人忙”,也就是三人合唱共舞,曲牌(牧羊關,黑麻序)節奏快,
動作也跟著快,讓人目不暇給。三人唱腔不能喘,動作要做完整(比方該全蹲的不能只有
半蹲,該轉身90度不能只轉45度),也要整齊,真的是非常考驗功力。最後番王來接,全
劇結束。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尚小雲大師在他的錄影如失子驚瘋及出塞中,手都是伸出袖子,讓
水袖垂下來,似乎不太在乎露出手臂,我總覺得他為了要露出手臂說不定還勤加保養過;
現在大陸演員如果是宗尚派的也就照學,我其實蠻不能接受這點,旦角怎麼可以露手臂呢

這次是由高三學生岳虹庭飾演昭君,算是個實習演出吧,祝福她演出成功。
長生殿-小宴(郭勝芳、趙揚強)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最早是大家都知道的白居易的長恨歌,之後還有元朝白樸的梧桐
雨,及清朝洪昇的長生殿。長生殿共有五十折,小宴是驚變(第24折)的前半部,李楊二
人在御花園飲酒作樂,貴妃獻清平調,載歌載舞,二人開懷暢飲,最後貴妃不勝酒力,回
宮休息;這是整個故事裡最後的歡樂場面,接下來就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
曲”了。
長生殿在康熙皇帝時曾被禁演,有一說是因為洪昇自己白目,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喪期
中,不但在家裡排演此戲,還邀朋友共襄盛舉,結果遭人舉報,引得康熙大怒;也有另一
說是有人送他禮物請他幫忙,但他禮收了忙卻不幫,因而招來不滿,拿國喪期間演戲之事
大作文章,實則是別人排演,洪昇只是情面難卻,湊個熱鬧而已。不管真相是那個,結果
都是長生殿的戲也禁了,洪昇的官也丟了,只是在我看來,若原因真是如此,則這一切都
是洪昇自找的。
戲裡共五隻曲子,有南曲也有北曲,不過我對崑曲不求甚解,對分辨那個南那個北,不敢
完全確定。唐明皇與楊貴妃分別由大冠生及閨門旦應工,兩人乘車出場,穿黃對帔,唱“
粉蝶兒”(天淡雲閑),下車後唱“泣顏回”(攜手向花間),宮女送上扇子,兩人同做
身段,唱完後擺宴,唐明皇唱“石榴花“,邊唱邊喝,然後唐明皇想起李白寫的清平調,
問貴妃記不記得,貴妃唱“泣顏回”(花繁穠艷)(這唱詞其實不是唐詩三百首裡的清平
調),唱完明皇大喜,唱”鬥鵪鶉“,換大杯,自己繼續喝也逼貴妃喝,最後貴妃喝醉,
唱“撲燈蛾”,由宮女攙扶下場。若繼續演下去,楊國忠上場報安祿山造反,就是驚變了

這戲對我而言實在很溫,看了好幾次才整齣清醒看完,唯一愛上的只有“天淡雲閑”四字
。現在崑曲戲迷越來越多,職業劇團與票友公演常推出此戲,也算是熱門戲碼了。郭勝芳
與趙揚強,舞台經驗豐富,又精研崑曲,演出必然精彩。
龍圖升官(丁揚士 張化緯 臧其亮 王璽傑)
這齣戲其實就是遇皇后,打龍袍,簡稱遇后龍袍,又叫天齊廟,趙州橋,斷太后,叫龍圖
升官只是要討個吉利。劇情呢,大家都聽過宋宮秘史,狸貓換太子的故事,遇后龍袍就是
後半段。遇后是說包公陳州放糧,在天齊廟遇瞎婆告狀,稱自己是先朝李妃,如今天子仁
宗之母,又有黃綾詩帕為證,包公乃答應回朝為其辨冤。
打龍袍是包公回朝,在元宵觀燈時設雷打張繼保燈(這是青風亭的故事),引得皇帝大怒
欲斬包公(我一直不懂皇帝生什麼氣,有人說包公是影射皇帝不孝,但是皇帝為什麼會覺
得包公是在說自己?)後經太監陳琳說明狸貓換太子之事,皇帝才赦免包公,並迎李妃還
朝;李妃怒仁宗不信包公,命包公責打皇帝,包公乃脫下仁宗龍袍,用打龍袍象徵打皇帝
(仁宗又不知道換太子ㄧ事,誰會沒事被人說一句就懷疑自己眼前的媽媽不是真的,可見
母子一樣,一脈相傳的莫名其妙。)
雖然戲名改叫龍圖升官,聽著好像包公是主角,但是遇后一般而言是老旦與黑頭的對兒戲
,而且我覺得老旦的戲份更重些;打龍袍裡老旦只在後半段出場,前半段則包公與小生(
皇帝)和老生(陳琳)份量似乎差不多。老旦先穿老斗衣,戴髮鬏,除了拐杖還有一根導
盲棒,後面改戴老旦鳳冠穿老旦蟒,包公則就是那個扮相。零碎唱段不管,主要唱段方面
,老旦出場有二黃慢板“想當年在皇宮何等安好”,訴冤時有二黃原板“你那裡休道我言
錯語差”,到了打龍袍則有西皮導板轉慢板“龍車鳳輦進皇城”再轉原板,之後還有ㄧ大
段流水“ㄧ見皇兒跪埃塵”。包公則在遇后有西皮導板轉原板“宋王爺坐江山人稱有道”
,打龍袍有導板轉流水“叩罷頭來謝罷恩”。這些都是有名的唱段,清唱時也常見,裡面
有好幾個垛句,都是能夠要上滿堂彩的。
張化緯與丁揚士是台灣的傑出老旦與銅錘,聽了前兩齣戲的小嗓後,剛好用他們兩位的大
嗓提振精神。張化緯近年來演出雖不少,但都以提拔後進,為年輕一輩配戲為主,不常有
這樣的重頭戲;丁揚士演出不多,一年也就幾次,更是不能錯過。
這齣戲早期演出時,包公是因狂風一陣颳去轎頂,覺得必有冤枉才停在天齊廟等人來告狀
,還有李妃母子相認後,是因眼光娘娘施法而恢復光明;現在台灣演出或許還是如此(例
如上次京崑劇團的宋宮秘史,還上了土地公),但大陸則絕對沒有,就是因為破除迷信的
關係。破除迷信在這種小地方當然是無關緊要,頂多給老戲迷如我者引為談資,但是在會
影響全劇精神的地方,影響究竟是好是壞,也就難說了。
另外,小時候看戲,包公唱詞裡動不動就去陳州放糧,就覺得陳州如果不是編出來的地方
,那也太倒楣了吧;後來才知道,陳州是老地名,位於河南省,那裡的確曾經發生天然災
害,導致民不聊生,包公也真的因此而前去放糧,只是沒那麼頻繁。或許劇作家們認為包
公身為開封府尹,端坐府衙之內,那裡有那麼多冤情上門,而陳州放糧是歷史上有憑有據
包公出外的事情,威名在外,一路之上眾百姓搶著申冤,似乎也是合理,所以如果把案子
跟陳州放糧扯上關係,可信度也能變高不少吧。
作者: chachagod (恰恰喬)   2020-02-04 20:50:00
推!雖然沒有戲看,閱讀M大的導聆也有所慰藉
作者: jcwang (抱殘守缺)   2020-02-05 22:28:00
尚派的出塞是唱吹腔吧?
作者: morrishsing (morrishsing)   2020-02-06 00:45:00
是崑曲,和吹腔完全不同
作者: hegemonic (做人要眼光放亮)   2020-02-07 10:20:00
厲害的導聆,大推
作者: lifepic (薛西弗斯)   2020-02-22 22:14:00
推!原來還有南北曲之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