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J大出來] 武將或軍師之間的對決--荀彧篇

作者: colamonster (可樂怪)   2015-06-21 19:43:58
※ 引述《stars76490 (荀彧)》之銘言:
: ※ 引述《josephhou (Joseph)》之銘言:
: 在<三國志>裏描述的是:"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 應該大部分的人眼睛都會被這段後頭的"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給吸引吧,
: 然後就因為此處而因果聯繫了是曹操逼死了荀彧。但是前面的環境呢?曹操
: 那時候可是在打仗,戰爭期間遣一快馬暗示荀彧自殺?就算是曹操在出發前
: 暗示的好了,以荀彧的性格會拖拉到兩軍對戰時再死?
: 再來,曹操會因為荀彧反對就無法稱魏公嗎?恐怕荀彧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吧
: 。要殺,像當初殺孔融那般乾淨俐落一了百了就好了。但曹操不是忘恩負義
: 的人,如果他不重視荀彧,大可不要管荀彧的反對直接稱公。一來沒有殺人
: 的時間,二來沒有殺人的意願,三來沒有殺人的必要,那荀彧被曹操逼死一
: 事從何談談起?
這些話不足以反駁曹操逼死荀彧一事。
首先,時間問題,其實殺死荀彧需要花甚麼時間?
念頭一動,命令一下即可,誤不了甚麼事。
而且這件事又並非把荀彧交付司法機構問罪,那樣才需要花時間審判,
曹操的作法不管有沒有對荀彧的殺意,是並不費時費工的。
再來,荀彧的影響力下面推文已經有人說過了。而且荀彧是汝潁士族領袖,
荀家叔姪兄弟通通位居高位,光他帶領荀家出來反對,
那個輿論力量就已經不下當年孔融。
最後有沒有殺人的必要,我認為光以一空餐盒就判斷曹操有殺意,
其實有點薄弱,畢竟也沒明言這是甚麼含意。
但是受到長年追隨的心腹公開在此等大事上唱反調,曹操的痛心是可以想像的,
而包括本文的「以憂薨」,以及後來流傳關於荀彧之死的各種傳說,
可見得荀彧之死在當時是並不尋常,甚至很可能並不是自然死亡的一件事。
所以曹操有可能不是真心想殺死荀彧,但是他這個動作卻有可能造成荀彧的死亡。
: 關於荀彧是否為漢臣一事,我持的是"荀非漢臣"的意見。
: 荀彧做了哪些事,表現出他對一個無可救藥的東漢王朝的愚忠?他甚至對曹操
: 說過"與公爭天下,惟袁紹爾"這樣的話,他一生獻策奉計都是為了曹魏打天下
: 蜚松之曾引用:"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說得很好!"至於
: 為何反對曹操稱公,荀彧的說法是"本興義兵以匡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
: 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 文若說的這段我是這樣理解的,引用蘇軾的話:"荀文若,聖人之徒也,以為非
: 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
: 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
: 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
: 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 荀彧的目標非匡扶漢室,而是救天下,這兩相較起來格調高上許多。
我認為這兩者本來就未必是不同的兩件事,
用魏臣漢臣去區分荀彧也未免顯得迂腐。
這件事上我覺得王夫之講得很好: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
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彧之智,算無遺策,而其知操也,尤習之已熟
而深悉之;違其九錫之議,必為操所不容矣,姑托於正論以自解,冒虛名,蹈實禍,智者
不為,愚者亦不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茍非
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
睫,而不能自已。於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雖牿亡而不喪,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讀
通鑑論》)
荀彧當然可以期待曹操是「與定海內」之人又同樣是「漢朝救世主」,
這也沒有甚麼格調低或高的問題(這是一個把曹操所代表的新秩序神話得太高,
反過來痛加汙名化東漢政權的問題。最常見到在為曹操是否忠漢辯護上。
事實上曹操也未必真的創造了甚麼「新」秩序,很多──包括那個求賢令──都只是便宜
行事而已。)反過來看看另一面,難道諸葛亮就「低格調」麼?這不是做不到的事。
所以說荀彧忠於曹操,沒錯,說他終於漢室,也沒錯,
而正是這樣的思考矛盾造就了他最後的悲劇結局。
硬要用漢臣或魏臣定義他,反而就硬是把他切成一半,你就只看的到這一半的荀彧,
看不到另一半的荀彧。
而荀彧之所以迷人、為後人所低迴不已的地方就消失了。這是我個人的見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