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搞] 第三百五十八之二回 雋傑大義

作者: jazzycat (做一個有顏色的夢)   2013-11-12 14:33:19
陽武一戰,勝敗已分。敗者,仍有餘力;勝者,也不敢大意。
五天後,時值秋季,河東邊境氣氛肅殺。
此處本應都是天子國土,卻為了袁、曹之爭,在兩雄邊境樹立一層又一層的關防。
即使是遠離一級戰區的弘農城外,也看得見臨時搭建的關卡,
和苦等著入關的人。
守關門的軍官托著腮,看一眼手上的文件,又斜睨著眼前風塵僕僕的滄桑旅人。
『姓張?』
『是!是!』
軍官又瞧一眼文件:『張雋傑?怪名字。』
旅人按耐住滿腹火氣,只不住地陪笑。
軍官手指外頭一棵老樹,『到那邊等!』
『還要等?!』
『打仗嘛!邊境審查得久一點,忍耐一下!』
說完,軍官自顧自地哈一哈腰,拿著文件轉身進關內,兩旁持矛甲士便趨前擋住關門。
旅人莫可奈何,走到老樹下乘涼。
老樹下已坐著兩人,閒聊著河東風光。待旅人找塊大石頭坐定後,有一人突然冒出一問:
『我說老李,你聽說官渡的事了嗎?』
『我聽說啦,老沈。好慘哪!主帥袁方失蹤了,而袁家的上萬大軍,就這麼...』
老李話未盡,用手指輕輕一抹喉嚨。老沈也不住嘆息。
『想當初,一聽到袁家大軍南下,又是八奇之首帶兵,本以為咱們就要走上公孫瓚的路子
沒想到時勢竟然一夕逆轉,真令人想不到!』
『我倒不這麼認為,就算是八奇之首,終究只是一個人,怎敵得過曹營的三奇聯手?
更何況袁方的背後,還有袁紹那三個好兒子在為他「撐腰」,腹背受敵,遲早出事。』
老李說罷,抬頭仰望遠處的狼煙,又發慨歎:
『現在袁軍敗了,自古敗軍之將從無擔當責任,只有爭相諉過的。
袁譚、袁尚,想必要拿官渡一事當藉口,假清查敗戰責任,行鬥爭異己之事。
那些為袁方而戰的袁將們,大概都完了。
這當中最可惜的,就是張郃、高覽了。』
老沈聽到張、高二名,問道:『但是張高二將,不是在官渡戰前就做了曹軍的內應?』
老李再嘆:
『張郃、高覽,自討伐董卓時便投身袁紹,豈有戰前勾敵之事?這必是曹軍的離間計
不過現在說甚麼也沒用,就算是計,也還是被頭兒的政敵抓到這麼個把柄。』
說到這,老李忽然眼神一變:
『如果是我,倒不如弄假成真,就這麼降了曹操,總勝過回到河北,冒著污名被殺。』
老沈則不以為然:
『說是這麼說,但張、高二人若真為忠義之士,又怎會在袁家危難時輕易投降?』
老李又道:
『捨小義而就大義,這才是真的忠義。
你看張遼,他對呂布也算是忠義,當年在白門樓大可隨著呂布而死。
但他選擇投降曹操,這是不忠不義嗎?
非也!忠義之士,莫不以天下蒼生為先,以朝廷盛衰為重。
曹操迎天子到許都,身為漢臣,忠貞不二,
若張高二人肯降,雖然看似降曹,但仍是天子之臣,為漢而戰。
袁家雖然四世三公,但心懷不軌。
當年關東聯軍兵臨酸棗,袁紹身為盟主,卻只是天天設宴與諸侯尋歡作樂,
只有曹操和孫堅敢揮軍戰董卓救天子,雖敗猶榮。
我敢說當今漢之忠臣,只曹操、孫堅二人。
孫堅已死,今天選擇曹操,又何嘗不是為了真正的忠義?』
聽完老李的長篇大論,老沈也感嘆:
『「識時務者為雋傑」,就看這二將作何想了。』
此時關口處有人吆喝:『那邊三人過來!』
老李、老沈,和從一開始就默不作聲的旅人一同回到關口。守關人指指旅人說:
『你,可以走了!你們兩個先留下!』
旅人拿回通關文件,隻身過關,漸行漸遠。被攔下的兩人不知在被盤查些甚麼,
直到後方有個隨從匆匆跑來回報『通關的走了!』
守關人才說『好了,你們倆回老樹下!』
老李忍不住抱怨『這麼快!好歹讓咱倆喝碗水吧!已經演三個時辰了!』
守關人看看遠方山頭的旗號沒反應,轉頭喚隨從『來個兩碗水!慢著!來三碗!』
三人就這樣邊喝水,邊碎念
『老爺真夠絕,要咱們每來一批人就演同一遍戲。』
『演這麼久了,也不知道那兩個「大人物」到底來過了沒。』
『老爺愛強迫人當學生的名聲可不是假的...』
關卡處,三個假路人、真助教一脈輕鬆地閒聊。
關卡內,剛通關的旅人則是步伐沉重、漫不經心地走到一處茶水亭。
茶水亭出來一個店小二招呼『客官休息一下吧!茶水免費!小菜自便!』
旅人便挑一個角落無人的位子坐下。甫坐定,面前就走來一個老者和中年隨從。
老者淺淺一揖,問候旅人:『張壯士?』
旅人一驚,回答『您認錯了。』
『沒認錯。』老者手指身邊隨從『老夫的隨從好記性,且當年待過酸棗。』
旅人 - 張郃 - 眼看身分被揭穿,仍死不肯承認。
畢竟他和高覽奉袁方遺留的錦囊指示:若官渡敗,隻身潛入河東,與郭援會合。
但眼前老者,似乎也洞悉一切:
『看來張壯士在等人。如果人還沒到,不妨陪老夫聊聊。』
張郃卻不領情:
『沒甚麼好聊的!叫你的人來!都在這附近吧?』
老者也不動氣:
『壯士隻身拜訪,老夫也不便以眾欺寡。
得天下雋傑而教之,是老夫平生之志。
學生子,越是固執,越是可教之材!』
張郃又反唇相譏:『剛才在關卡,囉嗦的還不夠嗎?』
老者欣然微笑:『老夫果然沒看錯,張壯士確實是個人才!』
然後,突然眼神一懍:『但請回老夫一問:難道老人家的囉嗦,就沒有半分道理?』
張郃默然。
此時中年隨從遞上兩杯清茶,老者舉杯笑道:
『壯士乃一時雋傑,亦應深曉忠臣大義。何妨各言爾志?
老夫鍾繇願洗耳恭聽。』
==
官渡之戰後,河北謠傳張郃、高覽欲反,二人遂降曹操。
==
因為官渡之後,看張郃降的莫名其妙,有感而發落落長一大串...
作者: pilgrimangus (pilgrim)   2012-01-12 17:13:00
推 給鼓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