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轉職心得

作者: BT0529 (你應該很氣我... )   2020-09-03 00:18:40
從畢業第一份工作開始,不曾因為轉職而煩惱,
還沒畢業就開始第一份工作至今13年,都是自己理想中的機會。
目前這份工作也曾經是夢寐以求的工作,在領域中首屈一指的外商公司
在台北市中心地段,工作時間自由、薪水不錯,同事也都能力很好,
一直以為就會這樣一直到錢賺夠了直接退休。
一轉眼經過了八年。
四年多前結束外派任務,
剛好經歷了生子、回到台灣,生活步調重整
產後的心力交瘁,
被資深同事打壓,客戶/團隊要重新建立,讓我人生走到谷底,
想過離開,但先前幾年沒想過要轉職,毫無頭緒,
又外派一段時間,和台灣市場脫軌,
懷疑自己的能力、擔心台灣沒有舞台,
求職的條件或許可以妥協,但一臉Loser、想逃避現況的臉,
相信獵頭、雇主也一眼看透。
幾次拿到offer, 不是薪水直接砍半,就是沒勇氣離開、接受挑戰,又被慰留下來。
我是一個需要安全感的人,尤其當孩子小、有不少的房貸,
轉職絕對不像年輕時,可以把工作辭掉,和老闆說要休息一下,出國幾個月再回來慢慢找工作。
在雇主眼中,要任用一個中生代,也不是看看有沒有潛力就行,能力、動機、人脈、經歷缺一不可。
我沒想到轉職會花這麼長的時間,整整花了三年。
身邊的年輕同事一個個離職,一直要我趕快為自己打算,但他們不理解中年轉職困難。
連算命老師也從"再過幾個月就有機會了"講到"有機會再來問我吧"。
我給自己制定轉職計畫。
第一步,為了擺脫失志的樣態,
我每周固定安排一堂語言家教課,讓自己的語感回來,透過和家教老師的對話,
鍛鍊自己的思考和視野(我的老師是很特別的人,這是意外中的收穫)。
同時也固定運動健身和維持健康的飲食,固定的閱讀時間。
規律的生活和對自己的投資,也讓我逐漸走出照顧新生兒的生活壓力。
第二步,每個月會幫自己約一次和貴人的對話
可能是客戶、離職同事、工作上的外部合作夥伴、同學、獵頭等
目的是讓自己活化人脈、同時也從這些互動中,寬廣視野、交換經驗,
可能得到新的學習工具、可能聽到別人的求職經驗、對自己的建議,也可以看看不同產業/公司的狀況。
補足過去幾年專注在本職工作中的學習瓶頸。
甚至刻意找一些後輩,因為也想知道市場上、可能和我競爭的新一代如何?
第三步,我請理財顧問做了財務規劃
我需要知道我的薪水底線會在哪裡,若是薪水減少,對生活會有何影響、因應之道為何。
也藉此和另一半達成共識,取得支持。
第四步,探詢可能的職涯路徑
一開始非常茫然,花了很多時間在Linkedin上翻別人的資歷
從相同產業的競爭對手、不同產業相同市場的合作夥伴、新創公司、客戶端、甚至創業
我讓自己透過工作上合作、朋友轉介、甚或面談去接觸這些行業
探詢自己的經驗、能力或者風格是否能被認可。
於是愈來愈能清晰看到在不同戰場上,自己的價值,
這也是後續談工作機會的時候,可以發揮的地方。
最後一步,心理預備與勇氣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在一個引導思考的課程中,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我轉職的最大目的,是察覺現在工作技能與產業,漸漸不如過往,可預期未來會持續下坡
因為才35歲,我必須要幫自己準備第二專長、和新的戰場,並且讓自己跳脫舒適圈、勇敢去嘗試,才不會愈來愈安逸到最後沒有生存能力。
或許我可以再去讀書,但中斷工作的時間和薪水,機會成本更高
薪水妥協一些,就當投資,只要我能得到我未來更寬廣的路,就值得。
既然要跳脫舒適圈,就不要想新工作一開始會不會很辛苦、年假變很少.........這年頭能跳脫舒適圈比什麼能力都有價值
如果真的做不來、失敗了,有了這樣的歷練、嘗試過的勇氣,相信再回到現在的工作,也會更加分。
當這些都想通了,我也就有勇氣接受挑戰了。
有了勇氣和決心,也能夠在面談時,清楚的談自己的規劃、轉職的原因,以及更能夠深入討論下一個機會想獲得的。
於是陸陸續續談了幾個機會,其中也包含同產業不同公司、相同職位的機會
當相同的機會持續出現、我想這就是我會被認可的戰場。
最終,我沒有得到我最想要去的那家公司offer,但我依舊接受了第二志願的公司的職位。
因為我知道自己準備好了、也具備充足的勇氣,只要我踏出去這一步,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這是我、一位36歲媽媽的轉職之路
希望也能幫助到迷惘的中年朋友們。
作者: loverhangeng (綠希普)   2020-09-03 23:47:00
推步驟跟心態,樓上幾位看不懂的應該是想要知道實質的內容,例如哪間公司轉職到哪裡、資歷如何,但別人的生涯跟機會是不能複製的
作者: LuciusMalfoy (魯休斯)   2020-09-04 08:21:00
作者: caroline4247   2020-09-05 08:46:00
推!感謝妳的分享!優文
作者: loverhangeng (綠希普)   2020-09-05 22:10:00
我這邊指的複製是 作者跳脫原領域轉職成功了 不代表有相似職涯軌跡的人也一定能達到 重要的還是她提出的心態吧?假設作者是從文組例如外文轉職到科技業 作者寫出來了 剛好有外文系的版友看到 也想參考 就一定適合?重要的是職涯探索的心態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