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外向vs.內向 誰的收入比較高?

作者: cuttleufish (熱帶魚)   2019-02-21 11:49:31
外向vs.內向 誰的收入比較高?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4001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成功」,到底是外向點好,還是內向點好?
陶德.羅斯(Todd Rose)的《終結平庸》那本書裡提到,所謂內向、外向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人在一定場合中表現出外向,在另一些場合中就表現出內向。直接給人貼一個內向
或外向的標籤,就過於簡單粗暴了。
而按照作家埃里克.巴克爾(Eric Barker)《破除成功學的迷信》的說法,現在心理學
家的統計基本是這樣的: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強烈的內向或強烈的外向,剩下三分之二
的人處在中間地帶,有時候內向,有時候外向。
那什麼叫內向、什麼叫外向呢?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你需要外部環境給你多大的刺激
。當你在一個嘈雜的環境裡,比如酒吧之類的地方,很多人在一起,你是感到很舒服還是
不舒服呢?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而外向的人喜歡人多的環境,喜歡與人交流。獨處會讓
外向的人感到無聊。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成功」,到底是外向點好,還是內向點好?
我先說結論。結論是,在這個世界上,外向的人更占便宜。
外向的好處
巴克爾的調研能力很強,他在書裡列舉了很多研究證據,說明外向的人如何、內向的人又
如何。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首先從收入水準來看,外向的人收入更高。比如,你把一所高中的所有學生從外向到內向
排序。等他們工作後,你會發現當初最外向五分之一的人,比最內向五分之一的人,平均
收入水準高出一○%。
一○%的差距似乎不算大,但這比的是一般人。如果比較高收入者,外向的優勢就更大了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對其二十年來的MBA學生做了統計,發現絕大部分人都是外向的。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研究,喝酒的人比滴酒不沾的人平均收入要高出一○%,而如果這個人
每個月都去酒吧喝一次酒的話,他的收入還能再增加七%,但是抽菸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當然,這只是一個相關性,也許是錢多的人才愛喝酒。但也有一種解釋,說這是因為喝酒
自帶社交屬性,表示更外向。因為喝酒經常是和別人一起喝,這大概可以增加你的社會資
本。我猜,如果這個研究是在中國做,可能效果會更明顯。
外向的人還會被認為更適合當領導者。「特別外向的人」在普通人中的比例大概是一六%
,但是在領導者中的比例則高達六○%。當然,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外向的人的確更適
合當領導者,另一種則是外向的人因為外向而獲得了更多當領導者的機會。
史丹佛大學管理學教授傑夫瑞.菲佛(Jeffrey Pfeffer)的《Power!:面對權力叢林,
你要會耍善良心機》(Power: Why Some People Have It-and Others Don’t)一書中說
,你要想當領導者,就得多自我表現。有一個研究讓一群人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然後大家
投票從中選一個人當領導者。你猜最後是什麼樣的人當選?是發言水準最高的人嗎?
不是,是第一個發言的人。只要你爭取到第一個發言,或者你發言的次數特別多,那麼別
人就會感覺你像個領導者。如果你在討論中默默不語,別人不會認為你有深度,大家只會
覺得你可能並不怎麼聰明。這麼一來,最後當上領導者的顯然更多是外向的人。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外向的人生活得更幸福。這是一個被重複驗證很多次、可說是心理學
中最可靠的結論之一,外向的人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更高。甚至有研究發現,如果你是個
內向的人,哪怕你偶爾假裝一次外向,那麼在你假裝的這個時刻,你都能感到更幸福!
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外向的人呢?或者話說回來,既然外向這麼好,為什麼世界上還有
那麼多人內向呢?
內向者的價值
外向者的職務可能更高,獲得的獎勵也可能更多,但如果你考察人的真實水準,水準最高
的反而是內向者。
牛頓非常內向,幾乎不怎麼與人來往。有調查顯示,成名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在青年時代常
常生活在社交網路的邊緣,沒有多少朋友,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處。甚至像程式設計師和投
資銀行經理這樣的職業裡,高手也大多都是內向者。
這可能是因為「刻意練習」。刻意練習要求單獨訓練。有人調查了小提琴音樂家是如何提
高水準,九○%以上的人都說,提高水準的關鍵在於自己單獨練琴。你必須在無數個日子
裡離開眾人,自己找地方練。就連高水準的運動員,包括集體項目的運動員,也是如此。
八九%的高水準運動員說自己是內向性格,只有六%的運動員說自己是外向性格。
還有研究說,看一個大學生的真實學習水準如何,「內向或外向」是比智商還好的預測指
標。一個人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如何,和他在大學花多少時間單獨自習密切相關。MBA學生
中大部分都是外向者,但一般的碩士生、博士生中,學歷愈高的,內向的人就愈多。所以
如果你想擁有真本事,大概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做個內向的人。
而且內向的人不見得就不是好的領導者。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也是暢
銷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的作者,對於領導人
應該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有自己的研究。
格蘭特說,不同的團隊需要不同類型的領導人。如果這個團隊的人都比較被動,給他們安
排工作,他們就會好好做,不管他們的時候就不做,那這個團隊就需要外向的領導人領著
他們往前走。可是,如果團隊裡每個人都非常能幹、都能積極主動工作的話,團隊反而需
要一個內向的領導人。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團隊裡的人都太積極,每個人都希望領導人能
聽聽自己的意見,而外向的領導人不愛聽別人說,只愛自己說。
如此說來,這個世界對內向者有點不公平。內向者被低估了。
內向學習外向
巴克爾說,在我們的印象中,一般外向者表現得更好,這很可能是因為外向的人本來就善
於推銷自己。這是市場行銷!可是話說回來,內向的人以及大多數處在中間地帶的人,為
什麼不能學著外向一點呢?
現在已經不是牛頓的時代了,我們也不是牛頓那麼厲害的人物,你想要進入一個高水準的
領域,你就需要導師,而且可能還不止一位。想在任何一個領域闖出名堂,都需要和人合
作。換句話說,需要關係網。
「關係網」這個詞有點自帶貶義,一般都是政客和汽車銷售員愛說關係網。我們印象中的
關係網就是互相利用。還有人把關係網做分類,說和這個人是私下的朋友關係、和這個人
是工作中的同事關係、和這個人是客戶關係等。
可是巴克爾的這本書說,關係網哪有這麼複雜。人的大腦並不善於區分什麼「不同類別的
關係」,對大腦來說,一切「好關係」都是親朋關係。所謂外向者的關係網厲害,無非就
是多交朋友,最好是真誠的、不是那種斤斤計較的朋友。
巴克爾給內向者講了一些交朋友和找到好導師的辦法:你可以先從自己以前的老朋友出發
,重新和他們聯絡;你可以去找那些看上去和你比較相似的人,人總是喜歡傾向與自己很
像的人交往;你可以發揮特長,做一個傾聽者;你可以主動給別人提供幫助;你可以專門
向幫過你的人表達真誠的謝意
關鍵是,你得把社交當成一個正事來做,甚至專門拿出固定的時間去與人交往。
我看這個「外向」和「內向」,其實對應的就是前面說的「嘗試」和「堅持」。堅持、刻
意練習、專注,這不就是內向者的行為模式嗎?多嘗試新鮮事物,這不就是外向者的愛好
嗎?外向的人運氣好,不就是嘗試出來的嗎?
所以,我們都是在矛盾中尋找一個動態平衡。有時候你要多嘗試,有時候你要多堅持,有
時候你要外向一點,有時候你要老老實實地做個內向的人。但是總體來說,一味的內向就
太吃虧了。
既然這個時代獎勵外向,那我們乾脆都假裝是外向的人吧。
本文摘自遠流《高手思維》
作者: thereis19014 (Im)   2019-02-22 00:06: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