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未來25年7000萬 與大學教授的選擇

作者: ebee (好久沒好好淋雨)   2017-06-10 17:23:34
東方的思想總會把人生追求效益的極大化當作依歸
但這種極大化的指標到底怎麼設定,就往往忽略個人的需求面
於是個人化的創造性越來越低,
人生早在一出生當下,就被社會的當代價值綁架了
在東方價值系統之下的人生紅綠燈
人生彷彿你只帶著500塊到菜市場張羅晚餐
於是怎麼辦出一桌500塊所能換取的最大CP值晚餐菜色
就成了你在菜市場內做出選擇的指導方針
於是乎你不會吃到新奇的食物,不見得會吃到想吃的食物
也不見得會吃到增加美食體驗的食物,但你一定會吃到的是什麼呢
就是所謂500塊最大豐盛的一餐
人生的抉擇在東方就宛如上面我舉的例子
這中間問題出在哪?出在去個人化價值
就是你不會先滿足你對飲食的期待,而是滿足豐盛這兩個字
豐盛的CP值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社會價值,不可逆勢
人生的抉擇,到頭來多數時候我們抉擇得是所謂社會認可的成功
不是自己的需求
你的問題在於你在評估風險,而不是評估自己的需求
自己的真實需求可能不是抉擇的指導者
而是被間接滿足的而已,多數時候我們總會想著:怎麼做比較好
但這個比較好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卻沒有進行思考
25年賺7000萬,但你是否需要7000萬的人生金錢需求呢?
25年換到一個教授或副教授職務,但教授缺代表的是什麼你有想過否?
是安逸圈?舒適圈?還是你對教育與知識的渴望
你對抉擇效益的本質認識夠深嗎?
7000萬與一個教職的本質是什麼?每個人要去定義,差異化的定義
這些本質與你的本質是否貼近是否理解呢
金錢的慾望本質大,就該追求金錢的最大化
心靈與安定生活的本質大,就該設定可以滿足該金錢需求最低限度的生涯
以下兩個結論:
你是怎樣的人所以努力去追求怎樣的生活
還是你不知不覺過著某種生活後開始想像自己是那樣的人
這兩件事情差異很大呢
最後來說,讀博士或接家業都有風險,最大的風險不是失敗
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成功
人生白忙一場的感覺,真得不好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