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之銘言:
: 把南郡轉交給劉備 可以借刀殺人
: 讓曹操轉移目標 分擔面對曹操的壓力
: 還可以拉攏劉備一致抗曹
: 孫權因此才同意此事
: 當日後曹操重心放在爭奪漢中 孫權的壓力減少
: 自然不需用劉備在南郡協防
: 孫權便出兵奪取南郡
: 劉備失去南郡 荊州南部四郡自然也斷了聯繫
: 至此 荊州便落入孫權手中 僅剩北方的襄陽屬曹操
從這邊就能知道東吳君臣全是戰略眼光有問題的。
要從地形圖分析就會發現東吳有夠蠢。
整個東吳的核心區就是江東平原(現在的長三角+錢塘江口)
在當時的海岸線大約在現在的江蘇昆山附近。建業(南京)北邊的長江是靠北寬,
所以還沒有渡口。所以曹魏東路南下就是從合肥經巢湖走巢湖連通長江的水道。
所以東吳就算要偏安,沒有合肥,那曹魏就能隨時利用水路在長江各地騷擾。
然後荊州這邊得區分,襄陽是位在漢水把武當山和大別山切開的隘口,只要守住
襄陽,南郡、江夏和荊南4郡才能高枕無憂。所以後來的朝代就可以發現,當南北
分立時,南方政權只要失去東邊的合肥,西邊的襄陽,那就大勢已去,連偏安都做
不到。所以關羽從南郡北伐就是要拿下襄陽確保曹魏無法從南陽盆地進入。
如果孫吳不背刺,關羽大概也是打下襄樊就會停下來。
而當時東吳的最佳解本來應該是關羽打襄樊時,曹魏全力救援時,趁虛傾全力把
合肥打下來。確保江東的安全,在圖日後發展。
可是東吳居然選擇偷襲江陵,江陵拿了又拿不了襄陽,還不是得面對來自曹魏東
西兩邊的壓力。
最後是靠向曹魏稱臣換取不被曹魏打。等到魏滅了蜀,還不是得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