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論我輩將宗教、靈異與ACGN互注的潮流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0-17 22:18:56
說明
  本文是我在2016年10月15日,第五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這屆研
討會的資料以及所有論文見http://www.u-acg.com/archives/11379。因為是在忙完論文
答辯以後才趕寫的,不免有一點散漫,若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我可再作說明。文中談到
東方的部份,多有得力於《東方文化學刊》作者群的考據,在此一併致謝。本文的發想也
是始自東方,但既然要對外發表,就應該再多談些各種各樣的作品,整出一個潮流與圖景
來。近日讀了北京大學出版社今年剛出的論文集《網絡文學經典解讀》,見到了我們「網
路一代」「學者粉」第一流的嚴謹手筆,感覺自己還差很多,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給予意見
,讓我之後可以把它修到更好。
論我輩將宗教、靈異與ACGN互注的潮流
胡又天[1]
導言
  我們這一輩「數位移民」,從小到大,經歷了從沒有網路到處處網路的世界;我們的
知識跟進著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也看到彼此開始使用資訊科學的方法、電子遊戲的術語
、同人創作的概念,來重新給歷史、民俗、宗教等等舊事物賦予解釋。這不僅富有趣味與
新鮮感,而且的確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其本質與流變,乃至應用到事業之中。本文要討論的
,便是「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資訊科學與方術、魔法」這兩種新興的比喻,然後試
圖提示:我們可以怎麼運用這個思維來交融新舊,讓傳統文化得以在深層機理上結合尖端
科技,而在我們的手裡得到新生。
從《Pokemon Go!》談起:不是邪靈,勝似邪靈的時間殺手
  這一節的主要論點是:我們可以把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等量齊觀,將其本質的差異放
在一邊,只看它在現實中如何吸引人們把時間花在它身上,乃至發展出以它為核心的經濟

  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能閱讀的作品、能參與的活動,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只是
看一遍、體驗一下,一輩子看個幾萬本書、幾千種遊戲、幾百場表演,並不算難;但如果
要深入進去那個圈子(或曰「坑」),花時間、金錢、精力去參加活動、作其同人,甚至
把職業生涯放在那上面,我們的選擇就不會很多。而站在「圈子」的立場,不論是傳統的
民俗、宗教,還是各種當代的ACGN[2]作品,如果你期望人們持續黏著在你周圍,作你忠
誠的教徒,每天都花若干時間在你上面,那麼,這競爭就會開始顯得殘酷了。
  2016年7月,結合現實地圖、AR技術[3]和著名IP[4]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問世
,於各地掀起了抓寶熱潮,以及相應的社會話題,其中一些來自宗教界的意見,非常引人
注目:有基督徒將遊戲中那些造型討喜的怪獸斥為「邪靈」,告誡眾人不要碰;也有較具
理智的牧師,為文否定了這種反智而武斷的表現,而建議基督徒採用比較緩和的說法:「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接受的是『這個遊戲會誤導小孩走上泛靈論,讓他們無形中接受萬物
都有靈的錯謬中,所以不玩比較好』。」[5]認同泛靈論的佛教,則較持包容的態度,例
如有寺廟住持開放山門,歡迎大眾進來抓寶,順便隨喜一下;原本就是泛靈論的日本神道
,各神社也多只請玩家注意不要冒入本社禁區就好[6];華人的道教與民間信仰,也有一
些人想把虛擬怪獸和「好兄弟」連在一起,不過目前眾人的反應也就是一笑置之,沒有像
基督徒那樣引起危疑。同為一神論的伊斯蘭教,則有伊朗率先在全國範圍把這款遊戲禁掉
,表面上的說詞是「安全考量」,事實上他們也不諱言是因為牴觸教法[7];沙烏地阿拉
伯、印尼等國的教長也對此遊戲發了禁令,謂之「惡靈」,但也有不少信教的民眾無視之
,依然玩得很開心[8]。
  為什麼會有教徒將遊戲裡的角色視為邪靈、惡靈?我們可以先把一神論與泛靈論的衝
突放在一邊,只從「爭奪時間」的觀點來理解,或者更簡單的,就用小孩子的語言:我喜
歡你跟我好、跟我玩我的遊戲,不想要你去跟別人玩別的。
  每個教派都會舉辦一些活動、設計一些儀式讓徒眾參與,但其中有一些教派過了份,
會用各種手段,制約信徒把空餘的時間、甚至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本派的活動上面,哪怕
這種要求是違反正信的教義,且會讓人與真實社會脫節的。我們會把這樣的教派稱為邪教
,把這樣的教徒稱為狂信者。而其邪與狂的根源,除了權慾與財慾之外,應該還有一種更
原始的慾望,就是「想要認同」的病態膨脹,從「希望你跟我玩」去到「你只准跟我好」
,乃至要求全世界都按他的想法去走。當今世上的幾大宗教,都在不同國家有過這樣的業
績,後來引發反抗,或被比較能做實事的勢力打敗,才會讓正統回歸到比較溫和、有所克
制的程度,然而這樣的教徒與教派還是源源不絕。
http://imgur.com/a/VbFDf
圖1:香港蘋果日報網頁截圖。引用的訊息中,「神社」誤作「神舍」;右下角的圖說,
「慨歎」誤作「概歎」,皆頗令人慨歎。又「耶L」為粵語「耶撚」簡寫,意思是盲信耶
穌的鳥人。「撚」是俗字,讀作lan2,正寫為「𡳞」,通台語的「卵」及其俗字
「懶」。
  設身處地一下:當你是一個牧師,或者一個積極參與教會活動,帶領著一些人,而能
得到喜樂與成就感的信徒,你看到原本應該與你一同禮拜、學習《聖經》的青年、同輩,
分心去玩手機遊戲的時候,你會不會有挫折感與失落感?即便你只是一個普通人,你有沒
有向親友介紹過你重視的作品,放影片給他看,結果人家不專心,沒兩下就開始翻別的書
報雜誌,或是滑手機的經驗?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怎麼辦?
  正常來說,我們應該細心誘導,告訴他這東西為什麼重要,也可以請他給你尊重,先
耐心看完,如果之後還不喜歡或不同意,那也不好強求。可是如果你有一些權柄,你會不
會想要作些硬性規定,不准他不專注,甚至把令他分心的事物斥為壞東西呢?你未必會這
樣做,但你很難不這樣想。而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就這麼做了。
  我們再把思維代入到教會高層,或是敗給了《Pokemon Go!》的遊戲業者,你就可以
上升到「文化戰爭」的層次,清楚感覺到,市場的版圖,或者每個人每天24小時這塊大餅
,被奪走了應該可以屬於你的一塊,而且它屬於和我不同系統的日本文化,即便你可以辯
稱《Pokemon》這個現代作品和神道教沒什麼關係,去反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邪靈」
指責,但事實與情實是:多一個人玩他,日本的影響力就強一分,我就相對減弱一分。用
這種搶地盤的觀念來看,那些恐嚇與禁令,以及相關言論所流露出的焦慮,便都不難理解
了。
  真有這麼嚴重嗎?對一般人、平信徒或野心不大的修士來說,沒有;但對把身家性命
都寄託在宗教或者自家系列作的人來說,就是這麼嚴重。我們在一些佛學著作,也往往可
以看到對其他宗派和「外道」的攻訐,動輒詛咒人家下地獄永不超生,恐嚇讀者要依我的
法門才是正法,其狠戾實在不像是佛祖傳下的正道。何以故?說到底,也就是爭人、爭地

  近年商城制、課金制的手機遊戲興起,爭奪玩者的零碎時間,並且利用人性的種種弱
點來吸金,也被許多傳統派單機或網路遊戲愛好者斥為「邪道」或「邪教」(雖然之前的
網路MMORPG也未必有好到哪裡去)。有人是戲謔性的這麼說,也有人是認真覺得它和邪教
真就是一回事;差別或許只在,課金手遊只跟你要錢要時間,不像邪教還會跟你要命。但
如果有人真的為之送命,那其他的差異也不重要了。而不論它算不算邪教,課金手遊彼此
之間也是戰得血肉橫飛,因為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即便是重度玩家,也很少能同時玩超
過兩、三款。於是,你正在玩的遊戲是哪一國的IP、我們國產的遊戲能否在這個戰場打下
一塊,對某些人來說,就是性命交關的問題,足以為此扯旗掀起「宗教戰爭」了。這其實
已經在各地論壇零星地戰過不少次,之所以沒搞大,是因為我們華人作品目前還打不贏。
較具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先保持低姿態,在自由、多元、本土之類的旗號之下打打感情牌
,先取得一席之地再說,就像早期基督教還弱小的時候,也是靠隱忍、友愛而非對抗,才
得以發展下去。
  在新聞熱潮中,《基督教今日報》記者杜胤廣的〈寶可夢敵基督的真相解密 反思你
生命中的偶像 生命成熟度決定上癮程度〉[9]一文,已經接近了問題的本質:「只要能
主導你做出任何抉擇,並高過上帝的主權時,任何事物都會成為你在敬拜的『偶像』。」
該文對妖魔化《Pokemon Go!》的言論持保留態度,而作固本培元的正論,說「生命成熟
」、能「活出聖潔的生活」,不被挾制、誘惑才重要,最後引〈哥林多前書〉的「凡事都
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作結。換句話說,只要這些娛樂不動
搖上帝的第一優先,那就還好,而那些遊戲裡的成就,在吾主的評價體系裡不計分。
  如果皮卡丘、可達鴨真的是邪靈、惡靈,那反倒好,因為如果它是可被明確指稱的妖
魔,那麼,討伐它,將「受害者」從其誘惑中「拯救」出來,恰恰可以榮耀上帝與真主。
問題是,它們只是凡人創作出來的卡通角色,實際上卻比任何邪靈都厲害地佔去了無數人
的一部份時間,甚至意外傷亡,也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教眾更形脫節、更顯落寞。那麼,
怎麼辦呢?
  反射性地就這麼把它說成「邪靈」,霸道地查禁,顯然不是什麼高明的答案。說把自
己的信仰持守好、把小孩教好才重要,也只是平庸而無濟於事的答案。什麼才是好答案呢
?推出屬於你的信仰、你的文化、你的國家、民族、團隊,或者就是你的作品,來汲取人
氣,去跟它爭地盤,才是濟事的好答案。這答案也很多人會說,但要做,思維落伍又欠缺
技術的人是做不來的。那誰能做得來呢?就是我們啦。所以現在如果有人真的能做而且要
做,我們是可以幫他找人、找錢、立一個大義名分的;在這樣的團隊出現之前,我們就是
吹風、鼓勵、催生,並且用評論來監督,遏止假藉這個名義來騙錢的不肖者。
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的互相比喻
  明白了宗教與ACGN在爭取人們時間與認同的相通之處,接著我們來整理一下,近來網
友將宗教與同人相提並論的文章。
  當前中國大陸的名作家馬伯庸,早年在網上寫同人小說,漸漸發跡,成名後轉而主攻
原創的中國歷史小說──其實也就是改作「中國史」這個屬於公共財的三千年巨坑的同人
。他也有一些中、短篇的史論與散文,用現今的網路語言來重述歷史故事,其中就有一篇
〈老子化胡-史上最大同人戰爭〉,開頭如下:
  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優質的IP,兩家粉絲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和諧相處的
。全真祖師王重陽教導我們說: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可是兩者的粉絲群太龐大了,圈子一大,什麼鳥都有。在創作同人作品的時候,不免
會產生一些衝突。其中有些衝突曠日持久,吸引了無數大手[10]大觸[11]參與,成為一場
橫跨道、釋兩大圈子的千年同人戰,令人歎為觀止。[12]
  開宗明義,就把道教和佛教說成「IP」,就像我們現在把動漫角色的愛好群體戲稱為
「阿克婭教」[13]、「蕾姆教」[14]。文學史上,這樣拿當代的詞彙和古代的事物來互相
比喻,是很常見的事;約十年前,我在PTT歷史板上就有過一則推文:「《論語》的同人
誌很多,不要和原著搞混」,提醒一位板友不要把《莊子》裡的孔門言談當真[15]。當時
這條推文引來了不少XD讚許,大約頗讓人感到新鮮。然而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就是:我們
不是亂講的。我們是真讀過書,覺得的確可以這樣比,不會不倫不類。
  雖然如果嚴格檢驗,道教、佛教和「智慧財產」畢竟有些不同,但這種比方最重要的
功能與意義在於,它聯通了舊學和新知,把古代文史和網路二次元娛樂兩個感覺隔很遠的
圈子帶到了一起,等量齊觀。這一方面可以幫助現在的讀者比較輕鬆地理解與接受,另一
方面,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自己建立一種簡潔的史觀,去重新審視史實與史料,而不致陷入
各種傳統說法的迷障。這非常重要。
  馬伯庸這篇文章,後面便以這樣的語言,整理了《老子化胡經》這部把老子說成佛教
祖宗的同人本,如何引發了綿延近千年的筆戰,好幾次鬧到皇帝都要出面調停,最終以道
教在辯論中的大敗作收。我們看了,就會覺得這個爭端實在很幼稚──它本身的確很幼稚
,但當它牽涉到地盤問題和話語權之爭,關係到無數道士和尚生計的時候,就是皇帝也不
能不慎重處理的問題了。這個故事和這個道理,以前也有不少論文和專書講過,但都不能
像我們現在這樣,以輕鬆的筆調,三言兩語就引導讀者將「同人創作」的概念套到宗教史
上,撇開敬畏來透過現象、掌握本質。
  香港的鄭立,《民國無雙》與《光輝歲月》遊戲製作人,PTT名人chenglap,最近也
在PTT上回了一帖,後整理成〈多神教與一神教〉一文,帶入商業邏輯,旁徵博引來開示
鄉民,說我們可以如何去等量齊觀。現徵得同意,引述全文如下:
作者: allanbrook (翔)   2016-10-17 22:24:00
因為是論文嘛XD
作者: ff760725 (㊣矮㊣肥㊣醜㊣窮㊣宅)   2016-10-17 22:24:00
快推,不然別人以為我們看不懂
作者: shadowblade (影刃)   2016-10-17 22:26:00
|—w—^)b
作者: TypeFire (TypeFire)   2016-10-17 22:28:00
扯太多了,而且與本地宗教信仰結合的東西也早做出來了你真有興趣和時間 不如去分析MY HERO GO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0-17 22:30:00
好的,我會去研究一下。
作者: lanjack (傳說中的草食熊)   2016-10-17 22:30:00
我先end
作者: emptie ([ ])   2016-10-17 22:31:00
想下載再看 手機不方便讀
作者: TypeFire (TypeFire)   2016-10-17 22:34:00
真的還假的? 那我再補幾個點好了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6-10-17 22:35:00
魏延
作者: TypeFire (TypeFire)   2016-10-17 22:36:00
1.長篇幅文本的創作方式其實與手游並不太相同手游的故事有更強的片段性、不完整性 也很難深入去探討道德或社會議題,舉例而言,F/SN和F/GO的差異便是個好例2.PG這類應用AR技術的遊戲則是已經和文本脫鉤了基本上你在裡面找不到這種東西,反而是有大量的象徵比起從文本入手,或許從符號學剖析會更為適合3_比起宗教的本質,或許從宗教信仰者的集體行為入手會更容易看到這類遊戲的核心價值所在。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0-17 22:46:00
符號學非我所長,不過我會試著先用常識來分析看看。
作者: TypeFire (TypeFire)   2016-10-17 22:49:00
4_如果真要從文本去看,建議找無限流的作品作為比較對象而本文中有提到奧術神座 也頗強調古典宗教或思想體系用一世之尊來分析應該是個非常適合的次期目標至於為何找無限流 理由是這是最接近手游劇本結構的小說類型這樣大概就這樣了 加油囉最後道個歉 不好意思 一開始會這麼衝是看到論文兩字整篇看下來卻沒看到研究方法 有點混亂了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0-17 23:15:00
我的研究方法...在這裡似乎是「無招」。
作者: Kaosensei (臉)   2016-10-17 23:32:00
哈囉,我是當天台下的參加者,稍微提個幾點建議。1. 整體來說,我認為你這次發表的體裁與其說是論文,更像刊載在雜誌上的專欄:它試圖描述某個趨勢,而非回應一個核心的問題意識。因此整體的架構頗為發散,以一篇論文來說,它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的紊亂,這對讀者的理解來說是個不小的阻礙。以這次的發表的論文來說,《虛與實的融合體:2.5次元的魅力─論日本聲優風潮之形成與聲優文化現象在台之發展》整體的架構與研究方法就還算清晰,往後發表論文的時候,希望你能加以參考。2. 或許你有自己的考量,或者因為時間太過匆忙,你並沒有準備簡報。在大多數的場合,簡報都是幫助聽眾理解的一個非常棒的工具,建議你下次可以考慮看看。
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6-10-17 23:49:00
感謝指教。
作者: buke (一坪的海岸線)   2016-10-18 00:1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