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蘭陽溪-楊哲一攝影個展

作者: tecyoung (阿一)   2015-01-13 02:20:40
蘭陽溪-楊哲一攝影個展
A solo exhibition by Yang, Che-Yi
展 期:2014/12/27 - 2015/01/26
開幕茶會:2014/12/27 (六) 13:30 開幕座談:2014/12/27 (六) 14:00
展覽地點:流浪的攝影空間 (台北市忠孝東路7段625巷33號二樓)
網 址:https://www.facebook.com/wanderingphotograph
聯絡電話:02-2783-1100
EMAIL:wnaderer_studio@yahoo.com.tw
展覽論述:
宜蘭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但近年來,水利署第一河川局發包蘭陽溪河床的土地,供業者種植西瓜、高麗菜與農作物,於是蘭陽溪開始出現大量的地景變動,蘭陽溪轉變成蘭陽溝,整體上中下游河川的面貌,形成一特殊的景觀,無論任何人經過,總是會有不可思議的讚嘆聲出現。
經過了五年的勘察,並收集資料,開始進行拍攝此計畫,期待能以客觀的影像,來討論此議題,試圖點出當代台灣河川,所處的狀態與面臨的危機。
本次拍攝作品,使用大型相機,拍攝蘭陽溪上、中、下游河床及周遭空無一人的環境,並將其中種植西瓜與高麗菜田,所使用的機具、車輛、器材、人為與工業痕跡去除,僅留下所種植的作物,單純從蘭陽溪經過人為改造過後的痕跡與秩序,來呈現人與自然的交界,與哲學美學觀點。
此展覽除了大型影像作品之外,亦會在展場榨西瓜汁請民眾們喝,一起體會在寒冷的冬天裡享用西瓜汁,讓我們來乾一杯西瓜汁,敬一杯-我們的土地。
背景自述:
從小在宜蘭的二結的鄉下跟著奶奶,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中成長,因為是家族長孫的關係,因此備受長輩的愛戴。印象中,每年每月,都會有多次的大小拜拜,每一次的拜拜,神明桌上總是擺著各式各樣的「水果」,而這些水果理所當然的,會變成每一位小朋友的焦點,而每一個小朋友總是會想著,拜拜完,哪一個水果是我要的,哪一個不是我要的,甚至會率先告訴大家,那一個是我要的水果,要大家不准搶,或者會有先下手為強,然後再接受大人打一頓。而我呢?總是會向奶奶撒嬌,說:「我要那一個水果,可不可以?」而奶奶總是會私下偷偷的先拿一個水果給我吃ꄊA要我不要說。
小學時,我自己有一個水果園,位於我家旁邊,因為好奇與喜歡吃水果,我開始種起屬於我自己的水果,開啟了我的水果世界。因為種的入迷,也曾參加過一個叫做四健會的社團(不知道有沒有記錯)。我曾種過木瓜、哈密瓜、香瓜、蓮霧、圓形小番茄(這品種我從未在市場上看過)、鳳梨、西瓜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水果,說奇怪是因為,我當時種的品種,種出來的成果,跟現在的品種落差極大,當然也因為技不如人,所以我常常失敗,曾經還種出,一顆只有5公分大的西瓜,那顆西瓜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徹底挫敗(我投入了當時的所有心血呀!)
就這樣,無論是讀大學研究所,或是出國工作、旅行流浪、攝影創作,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就會先往菜市場跑,買足我要吃的水果。像是大學的時候,我常常會在深夜,一個人跑到三重的果菜批發市場,等待南部上來的水果貨車,等著珍寶出現。研究所時,由於在南部,我更會跑到芒果、蓮霧的原產地去探索與大採購。中研院工作時,每次同事要訂水蜜桃,我總是開心的預訂;流浪的時候,還特地經過了「哈密瓜的哈密」,還去「庫車」尋找了傳說中厲害的「白杏」,探索了「吐魯番」的葡萄;執行「童話-小小攝影家寄給世界的明信片」計畫時,我也曾在事後,向台ꨊF富山國小利吉分校的小朋友家,採購「珍珠芭樂」,介紹與推薦給朋友,一方面是增加她們的收入,另一方面,我很清楚那邊的地質與產量,所種出來的芭樂,絕對是最好吃的。
隨著我的成長,與伴隨著腳步跨足到世界各地,我的「水果地圖」也隨之而改變,對水果的認識也越深越廣,如果說這是我的「藥」,一點也不為過,只要一天沒有水果,我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好像什麼事情也做不下去,所以我的正餐也常常不是麵飯-而是水果。30多年來,我也吃遍了各式各樣的美食,但是無論在怎麼樣的美味,我總覺得,水果-是最健康的食物,也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
而我對水果更深入的認識,應該是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時候,當時我們有個研究案是在武陵農場的七家灣溪,每個月都要去採水樣,而溪旁則是種滿了蘋果。當時老師跟同事,還有其他植微所、農科中心的夥伴,常常都在聊,種植水果對環境的影響,像是化學藥劑三十年不會退,水溫上升,土讓的貧瘠等話題時,我才發現,原來我最喜歡的食物,因為人類的需要,常常會變成環境的殺手-至少我知道櫻花鉤吻鮭剩沒幾條。
每次我去拍照,我常常開玩笑說我要去做,「當代水果地景」勘查,也常常帶朋友去產地吃水果,買特殊的水果送人吃,也曾經將路邊賣水果的小攤,攤子上的火龍果全包下了,只因為他說今年雨水多,不甜也賣不出去。這些水果的故事,對我而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滋味,因為,水果是我的記憶、是我環境的導師、是我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我的人生-分享給大家。
楊哲一,當代攝影藝術家,現居宜蘭與南港。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成功大學資源工程所畢,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所博士班肄業。曾任中研院地科所、全球環境變遷研中心研究助理、採礦與地質工程師。
從小立志成為羽球選手,後因環境因素轉而從事工程與科學研究,2006年印度旅行回國後,意外生了場大病而驗退,因此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並再次轉向,決定投入當代攝影藝術創作。期待用影像書寫一生,表現自身的理念與思想、尋找自己的土地根源、關懷環境並參與公共,企圖用「攝影」改變世界,讓全世界看到自己、台灣與被遺忘的地方。
作品獲得日本清理美術館、國立美術館、高雄美術館永久典藏,並獲國內、外策展人暨收藏家收藏,多次於國內外舉辦個展、聯展,入選雙年展與博覽會,受到國內外攝影藝術期刊與評論報導。曾獲得TOP20中國當代攝影新銳獎、桃源創作獎首獎、浙江麗水國際攝影節最佳攝影師獎、入選高雄獎、青舵獎等。
現為流浪者攝影藝術工作室、流浪的空間、青年體育創辦人、佛光大學講師、中研院當代攝影社講師、中研院羽球訓練班教練。「童話-小小攝影家寄給世界的明信」攝影公益計畫,與「羽球的流浪-揹著球拍與世界交朋友」羽球公益計畫發起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