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1928年,中國第一次「武林大會」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20-10-11 19:10:14
板上多次出現對於傳統武術的熱情討論與批判,有些觀點,其實,
古時候的人都「幹」過了。老共那批所謂的傳統武學大師,其實不
過是佔了文化大革命的便宜。文化大革命把一些「老朽腐敗」的文
化毒瘤剷除之後,因而產生的空白,當文化大革命過去,時空環境
轉換之後,老共那邊又有一批「聰明人」,把文革之前的同行老前
輩那些套套搬出來耍弄。
1928年,中國第一次「武林大會」
2020-08-28
微信id:tengxun_lishi
作者: 言九林
....
1928年,以張之江(圖一)、李景林等為首的一批民國軍界、武術界人士,試圖將這種武
俠故事搬入現實。
在馮玉祥、李烈鈞、戴季陶、於右任等人的支持下,他們先是成立了民國武林的最高機構
「中央國術館」。
....
少林與武當可以沒有,武林大會卻是一定要開的——早在「少林武當大戰」之前,中央國
術館就已決定,要在1928年10月份,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國術國考」。
為了將之辦成一場真正的全國範圍的「武林大會」,把藏身草莽的「武林高手」全數吸納
進來,這次國考在選手的征集上,采取了由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各省市選拔報送的方式。
縣府將調查選拔所得的高手名單,呈遞給省府;由省府選拔淘汰後,再報送中央國術館。
為刺激經濟困頓的「民間高手」積極參賽,參賽者往返南京的費用,也全部由地方政府提
供。
在給各省市政府的函電中,中央國術館說:這次武林大會的目的,是「合全國武術專家」
於南京,搞一場全國範圍的「公開比武」,以求「鼓起邦人尚武之精神」,進而提升中國
的國際地位;這種規模的活動,必須由「各省市縣政府合力提倡」,才能「猛進而收速效
」。
....
據媒體報導,參與此次武林大會的最年長者,已接近80歲;最年幼者不足10歲。
....
參加此次武林大會的選手,共計約有三、四百人。
分預賽和正賽兩個階段。
預賽是單人表演,有拳腳、摔跤、器械三個項目,裁判評分合格就可以參加正賽,圖九即
預賽中的拳腳套路表演。
正賽也分拳腳、摔跤、器械三項,采取抽簽分組、對戰淘汰的方式。
....
這是此次武林大會中,最讓觀眾失望的部分。
許多參賽者,預賽時打得一手漂亮的好套路;但到了對戰之時,則幾乎見不到漂亮套路的
半點影子。
反而在比賽的第三天,出現了選手孟唐春「猛咬與賽者之面,鮮血淋漓」的名場面。
台下的其他選手見狀也「群起攻擊」,場面一時大亂,最後不得已出動了憲兵,將孟唐春
逮捕關押。
摟抱滾地之類手段在此次武林大會上的頻繁使用,打破了許多觀眾對武術的浪漫化想象。
....
對於前來參賽的武林高手們,當時的輿論也有許多質疑之聲。
最核心的質疑,是他們的所謂功夫,究竟能不能用於實戰。
有署名為「幹」者,在《現代評論》上撰文,直接批評這些武林高手的功夫「缺乏科學的
研究」,是沒有實際戰鬥力的。
他說:
「例如所有『持械』,往往和技擊的技術沒有關係,一味是一套玩槍刀的把戲,是一種毫
無意義的跳舞。」
「這種玩意兒,我們在京戲場中,看得已經肉麻,……在少見多怪的外國人看來,縱然不
把那紅纓的刀槍,看做拳匪精神的復活,至少也應瞠目結舌,以為中國人在練習非洲跳舞
了。」
這位「幹」還非常直白地說,所謂的「內功」根本不存在,「完全是玄之又玄,不堪究詰
」。
「幹」的批評,可以說是相當地有針對性。
....
五年後,1933年10月,中央國術館再次舉辦全國武林大會,亦即「第二屆國術國考」。
雖然比賽規則較之第一次有所改進(比如開始使用拳套),但武術高手們無法將漂亮的套
路與實戰合為一體,仍再次引起了圍觀群眾的強烈失望。
一名叫做田鎮峰的看客,在文章裏失望地寫道:
「我注意留心的看了幾天,……在短兵決賽的時候,人人手裏拿著一支哭喪棒式的短棍,
兩人上了台,不是對著掄,便是互相戳,其外就是拼。決賽應當精彩,(然而)精彩就是
這樣!」
為什麼進入了決賽的武林高手們,不施展他們漂亮的套路,只是一味地「不是對著掄,便
是互相戳」?
當然是因為漂亮的套路,在實戰中遠不如對著掄、互相戳來得有效。
對這個問題,中國武術界其實一直是心知肚明的。
1934年,《國術統一月刊》的一篇文章就直言,中國拳師平日裏專練「死套子」,所以臨
戰時常常手足無措;反觀西洋拳,從初學開始,除了「擊球、跳繩,以及專練發達肌肉」
之外,還要搞「實習」,要跟人實戰練習,所以臨場不怯。
體育學教授、自幼練習套路武術的康紹遠,也於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區分武術與技擊的觀
點。
在康看來,「武術就是套路」,而套路是沒有攻擊力的:
「年輕時,我也是堅信(套路)武術的技擊性。後來接觸了拳擊、摔跤、擊劍以後,從武
術與這些項目的比較中,我才發現,武術就是一個鍛煉項目和鍛煉身體的各種姿勢:如果
不練習拳擊、摔跤、擊劍等項目,你是不會認清這個問題的。」
另一位傳統武術界名家趙道新,則在上世紀90年代接受訪談時明言:
「拆招,或稱拆手、散手等,只不過是套路家和幻想家的托詞和藉口,它在師徒說手、同
門餵手、同道聽勁等友善的場合還能派上用場,可一旦遇到生死、榮辱攸關的角鬥……」
「在瞬間的強力衝撞中,有誰能把套路中的招數串珠拆散,並挑選出最合適的一個來呢?

「……武術界為什麼總想哄騙初學者,讓他們以為套路練習是未來技擊的根基,預先安排
好的對打和推揉是技擊的樣板,而奇式怪招、搏人丈遠是技擊的目標?」
遺憾的是,這些實話並沒有產生多少反響。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