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佛教的「戒」是什麼意思?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4-02-14 09:11:28
: 推 kissung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02/14 08:27
隨喜kiss板友分享這句偈頌很精髓,也很切合本串的標題
底下分享一段相關,當中以此基礎進一步關聯到宗義和地道,幫助學佛修行者深入學習。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講授/廖本聖老師翻譯/釋見諦法師編輯
上次提到,地道(如大乘五道十地)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心。
我們做世間的事情,可以透過身、語、意,但不論身語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間的事
情都是以心(身語意的意)為主。
這種情況特別在佛法的修行上來講,身的行為、語的行為、意的行為,也是以意為主。
引《十地經》說明...(中略)...引《入中論》說明...(中略)...
從我們平常的情況來觀察,可以很清楚了解,為什麼心是主要的造作者?
譬如,我們要透過身體寫字(末學註或如ptt打字發文、推文等),透過口說話,其實
它的發動者,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心(我們身語意當中的意)。是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然
後讓我們的身體去寫字,透過我們的心去發動,讓我們的口去說話。
所以,身及語這二方面的行為,到底是好的或是不好的,其實有賴於我們的心。
心(身語意的意)的動機如果純正,所造的身語就是好的;心(身語意的意)的動機
如果惡劣,所造的身語行為就是不好的。
假設有人的心非常惡劣,如果是男的就可以說是魔,女的就是女魔。也就是,魔或女
魔,並不是有一個魔這樣的東西,其實就是人,因為他的心只想到傷害別人,雖然他具有
人的樣子,但是還是可以稱他為魔。
如四魔中的天子魔,又名為極喜自在,他是屬於欲界天(屬欲界的他化自在天),他
會得到天身,主要是過去累積的善業所形成,但是得到天身之後,他卻一再地阻撓或障礙
他人,雖然他得到天身,但卻名之為魔,原因在此。
為什麼一切輪迴與涅槃的究竟根本或基礎,是我們的心(我們身語意當中的意)呢?
理由就是,透過心續的調伏,暫時來講可以得到增上生(後世不墮惡趣)的果位,也
就是來世得到人天的果位。究竟來講,可以進入決定勝的境地,決定勝就是有解脫(二乘
的解脫果位)與成佛(大乘成佛的解脫果位)二種,這是心續調伏的情況。
反之,心續如果沒有調伏,我們的心就會受到煩惱的宰制,而於總的輪迴與別的三惡
趣受生。所以,主要是透過煩惱,由煩惱的宰制而去造惡業,這個惡業又讓我們投生到輪
迴,更慘的是投生到三惡趣。
這些都是跟我們的心調伏與否有關,我們是否能夠超脫輪迴得到涅槃,得到增上生、
決定勝,還是繼續在輪迴,主要就是看我們的心是否調伏。
引世親《解說如理論》...(中略)...引獅子賢《明義釋》...(中略)...引世親《俱舍
論》...(中略)...引世尊的開示...
然後,本師世尊(也)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跟我們要樂不要苦是有關係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樂,不想要苦。
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認清什麼是苦,知道苦的來源是惡業,然後由惡業下手去
斷除,才有辦法達成要樂不要苦的目標。
所以,這個四句偈的初句「諸惡莫作」,就是要讓我們達成不要苦的目標。
因為諸惡(造作惡業)是苦的來源,所以「諸惡莫作」跟我們不要苦有關,惡(造作
惡業)是苦的來源,如果不要苦,就要從苦的來源,也就是諸惡去斷除。
第二句「眾善奉行」,跟我們所要的樂有關,每一位有情都想要樂(安樂),所以要
辨認樂的源頭是什麼?
樂(安樂)的源頭(因)就是眾善。如果要得到圓滿的樂,在樂因的階段,就要具備
圓滿的善,唯有具備圓滿的善,所得的樂才是圓滿的,所以如果要樂就要「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這跟前面二者有關。
第一句提到「諸惡莫作」換句話說就是斷惡,第二句「眾善奉行」就是行善--斷惡
行善,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過內心的調伏(自淨其意),才有辦法斷惡行善。
所以,「自淨其意」的「淨」,其實是調伏的意思,從藏文來看,就是調伏自己的心
(身語意的意),讓我們的心能夠斷惡行善。
「自淨其意」就是透過調伏內心去斷惡(諸惡莫作)、行善(眾善奉行)。
其實,每位有情都有這個心,從每位有情的經驗,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內心
有貪瞋無明等煩惱、也有其他的善心,煩惱的心(煩惱心所)、善的心(善心所)在我們
的心中同時都有。
當這些貪瞋無明等煩惱的心(心心所當中,如51心所法提到6根本煩惱心所、20隨近
煩惱心所)產生的時候,要能夠馬上辨認出來他們是煩惱,然後盡量去降低他們的勢力。
當我們的心中出現一些善心的時候(如51心所法提到11種善心所),也要盡量去增長
這些善心。
這些情況,就像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國家社會,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
如他會做出殺盜婬等行為,就要透過法律去制裁這些人;這個國家社會如果有好的人,就
要獎勵他們、表揚他們。若能夠這樣做,國家社會或者地方,才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正面。
同樣的,我們內心的情況也一樣,怎樣把這些惡心、不好的心(不善心所)降低,甚
至最後能夠完全斷除。然後把善心(善心所)開發、一直增長到極致、圓滿。我們真正的
斷惡行善或離苦得樂的目標才有辦法達成。
「是諸佛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說,佛所開示的教法重點,就是前面的三個。
就是,調伏自己的心(自淨其意)去斷惡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果能夠照著佛所開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說他是持教的士夫或是能夠傳承佛教
的人。
說明了:「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有賴於「自心的調伏(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就是斷惡,「眾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調伏那樣的心(能夠自淨其
意地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陀的教法。」這個意思就是剛才所解釋。
「本師世尊又說:『心若調伏引安樂,我若調伏得善趣。』這說明了:要引生暫時與
究竟的安樂,有賴於內心的調伏。」
這段經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調伏引安樂」調伏的對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調伏
得善趣」重點是在我。
這裡的「心」、「我」,在自續派及自續派以下的宗義(包括中觀自續派、唯識宗、
經部宗、毗婆沙宗等),為什麼會把我及補特伽羅的「事例」視為心,主要就是這段經文
的關係。
因為這裡的「心若調伏」、「我若調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續派以下的宗義
認為,我的事例就是心,調伏我就等於調伏心,其根據就是這段經文。
但是如果按照應成派來講,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二回事。應成派不會說補特伽
羅或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說他的事例就是心,應成派會說我或補特伽羅與心是相違的。
雖然相違,但是心如果變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好,心如果不好,補特伽羅也會變得不
好,這個應成派是承認的。雖然他說補特伽羅與心相違,但是心只要調伏,補特伽羅也會
得到調伏,這是應成派承認的。
引宗喀巴大師的論述,有關這樣的內容,宗喀巴大師也說:「黑白諸業有賴善惡思,
」,這裡的「思」就是指思想、想法。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思想下劣,地與道亦劣,一切結果有賴諸思想。」
黑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諸業指的就是不善與善的諸業,有賴於我們想法
是善或惡,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業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惡的,所造業就是惡業或是不
善業。
「思想若善,地與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會很好。「思想
下劣」如果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煩惱,「地與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惡趣很差的地道。一切的
結果,不論是善的地道,或惡劣的地道,跟我們的想法有絕對的關係。
這首四句偈是說明:「要產生好的地與道的證悟,以及依彼而證得解脫與一切相智(
佛果一切種智)等果位的情況,都有賴於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麼調伏自心的方法、依於調心之後證悟地道的情況、以及地道證悟究
竟之後於心續中產生解脫及一切相智(佛果)果位的情況是如何?」針對這個問題要做回答。
2.2 調伏自心的方法 (...下略...)
>>>>>
[1] 《南傳法句經》第一雙品 YAMAKA-VAGGO
1.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2.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2] 格西提到「地道(如大乘五道十地)的證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須要提升我們的心」
道,如說修行道、智慧之道、菩提道、五道十地等,道的施設處是我們的內心意識。
道的施設處,即我們身語意當中的意,除了持戒以意為主要,又如大乘道說福慧二種
資糧,福德資糧即我們意知的大悲菩提心所攝,智慧資糧即我們意知的緣起空正見所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