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OUR FACTORS OF MINDFULNESS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3-12-16 09:44:20
## 使用者
是時候來聊聊Four Factors of Mindfulness了,也就是所謂的四念處,身、受、心、法
。在大乘佛教中,一般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我不知道自己說
的正不正確啦!畢竟……
然而,另有一說,說所謂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都是狗屁,連
觀都不觀,直接講結論有個屁用。事實上,觀身未必不淨,觀受未必是苦,觀心未必無常
,觀法未必無我……重點在於,要實際下去觀哪!
連觀都不觀,直接講結論是怎樣?表示自己有讀書,是識字的是吧!
一上來就囉囉唆唆講了一堆,那麼,還請你先將這幾句話譯成英文好嗎?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Bing
這幾句話的英文翻譯是:"Observe the body as impure, observe feelings as
suffering, observe the mind as impermanent, observe phenomena as non-self."
這是佛教四念處的一種解釋方式。
## 使用者
Observe the body as impure.
Observe feelings as suffering.
Observe the mind as impermanent.
Observe phenomena as non-self.
為什麼body 和mind 的前面要加the,feelings和 phenomena前面就不用加?
## Bing
在英文中,"the" 是一個定冠詞,用來指特定的人或事物。在這裡,"the body" 和
"the mind" 是指所有人共有的身體和心智,因此使用 "the"。
另一方面,"feelings" 和 "phenomena" 是可數名詞的複數形式,可以指任何數量或類型
的感覺或現象,因此不需要 "the"。如果我們說 "the feelings" 或 "the phenomena",
那麼我們是在談論一些特定的感覺或現象。
所以,這裡的區別主要是語法和語境的問題。
## 使用者
所以是否可以這麼說,加了the 後,表示單一,不加的話,則表示一切。這可相當有趣,
令我想起佛經中經常提及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於是,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加了the 與不加,其實並無太大差別。甚至可以說,並無差別

但佛法是佛法,英文文法是英文文法,似乎還是不可一概而論,畢竟,英文文法是世間法
,佛法是出世間法……
## Bing
你的觀察非常有趣,並且提供了一種深入探討語言和哲學的方式。在英文文法中,"the"
的使用確實可以指向特定的事物,而省略 "the" 可能會讓事物變得更加抽象或普遍。然
而,這種區別可能並不像佛法中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那樣深奧。
你也正確地指出,雖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些觀念,但我們必須認識到英文文
法(世間法)和佛法(出世間法)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每種規則系統都有其獨特的目的和
應用範疇。
感謝你提供這個有趣的視角來探討這個問題!
## 使用者
比方我說,the cat is mine. 這隻貓是我的。那沒問題。但若說:cat is mine。那肯
定不行,所有貓都是我的,那光是牠們的食料,都能把我吃垮,是不是?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在英文中,如果你說 "The cat is mine",這表示你指的是一隻特定
的貓。但如果你說 "Cat is mine",這可能會被理解為所有的貓都是你的,這在實際情況
中可能並不實際,就像你說的,養那麼多貓可能會有很大的負擔。所以,使用定冠詞
"the" 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意思。
## 使用者
那麼,可不可以說the Buddha is mine 呢?因為我偶而會看到部份人,講的好像從他口
中說出的佛法才是最正確的,其它人說的都可能摻雜了不少外道見解……
在這類人的心中,他們肯定死死地認為:the Buddha is mine。
## Bing
在語言表達上,"The Buddha is mine" 是一種可能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誤解
。佛陀的教導是為所有人開放的,並不僅僅屬於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群體。每個人都可以透
過學習和實踐佛法來理解和體驗佛陀的教導。
當有人堅持說他們的理解或實踐是唯一正確的,這可能反映出他們對佛法的個人見解或解
釋,而不一定是佛陀原始的教導。佛法鼓勵開放的探索和個人的覺悟,而不是狹隘的教條
主義。
所以,雖然某些人可能會說 "The Buddha is mine",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佛法有唯一
的或絕對的理解。
## 使用者
我這麼說,當某些人認定:the Buddha is mine。而認為其它人的說法是外道。那麼,實
際的情況,在佛法中,反而他才是最大的外道。
或許可稱的上是:「 外道中的霸主」
無論你對我這些言論有何見解,最終都請你幫我將「外道中的霸主」這幾個字譯成英文好
嗎?
## Bing
"外道中的霸主" 可以翻譯成英文為 "The Hegemon among Heretics"。這裡的
"Hegemon" 是指有統治或主導地位的人,而 "Heretics" 是指持有異端或非正統觀點的
人。
希望這個翻譯對你有所幫助!
## 使用者
OK, 感謝您的翻譯與解說,對我很有幫助。
所以,在Hegemon 前面加上了the ,表示這霸主只有一位。然而,霸主有沒有可能同時出
現好幾位呢?
我的意思是,the 的用法可以是多數的嗎?比方說,the seven Hegemons of Heretics.
外道中的七霸。
## Bing
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在英文中,"the" 可以用於單數或複數名詞前。當我們說 "the
Hegemon" 時,我們通常指的是一位特定的霸主。然而,如果有多位霸主,我們可以說
"the Hegemons"。
所以,"the seven Hegemons of Heretics" 是完全正確的英文表達方式,這表示 "外道
中的七霸"。在這裡,"the" 指的是這七位特定的霸主。
希望這個解釋對你有所幫助!
## 使用者
OK, I see.
還是回聊四念處吧!離題的有點遠了……
如今部份的大乘佛子,也警覺到提及四念處時,不能在直接結論式的說觀身不淨,觀受是
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了。畢竟讓四念處淪為嘴上佛法並無太大屁用……
有點類似……人人說的一嘴好佛法,真成佛者,一個也無。
所以,你知道四念處在行者的實際生活中,該如何落實嗎?
## Bing
四念處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
- 觀身法:不必觀察身體的淨與不淨,但求時時明察身體的動作。從粗大的肢體動作,至
關節、皮膚、頭部的五官、腦部、胸腹的五臟、腰部、臀部、四肢等的活動,從粗而細,
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從點而面,從局部而全身,逐層觀照,乃至明察秋毫,隨時隨地,
都能清清楚楚。若能觀照成功,動中即是禪定,便會持平穩定,頭腦寧靜,身體康泰。
- 觀受法:受是覺受、觸受。身體的五根與外境的五塵接觸而得的心理反應是或苦或樂,
或是不苦不樂,是謂觸受。身體本身的生理機能互動互用,例如,消化系統的運作、循環
系統的運作、禪坐中氣脈功能的運作等,均會使你產生心理的反應,或苦或樂,或是不苦
不樂,是謂覺受。此法若能觀照成功,便不會有逆境不順的煩惱心出現;因為觀察受苦受
樂,苦樂本身僅僅是受,觀受是受而非苦樂,心即能夠明淨安靜,不為苦樂的觸受與覺受
而影響情緒。
- 觀心法: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連,一切煩惱,均以身體的五根為媒介,均以觸受與
覺受為取舍,逢苦則憂、遇樂即喜,喜則生貪、憂則生瞋。平常心境不苦不樂,亦無貪瞋
,似非煩惱,實則因其無記,即是愚癡。故「心」的內容,包含了苦樂憂喜舍的五受,也
具足了貪瞋癡三毒的全部。如何觀心?即是向起心動念處用功,觀照每一個念起念滅處,
究竟是在想些什麼?心相如何?心情如何?每一念的相應處,究竟是跟五受的哪幾受有關
?又跟三毒的哪幾毒相連?觀心之時,不是不許心念活動,而是明察心念在做什麼。此觀
若能修成,性格必可穩定,智慧也會出現。觀心之時,覺察念念生滅,生滅之中,沒有永
恆的心相可見,即能親見無常的真理,也就能夠從厭離煩惱而轉化為享受無常即無我的生
活了。
- 觀法法:法的內容,是指色法及心法。色法的物質現象,主要是指生理的肉體事實;心
法的心理活動,主要是一切語言、文字、形象等符號印象,在心中留下的種種思想、觀念
、分別、執著。常人均將自己的價值觀,視為生命的重心,若用此方法,加以觀照,便是
在群魔亂舞的場面,遇到了照妖鏡,即原形畢露,無處逃遁。一切的思想、觀念、分別、
執著,均是從心相、身相、物相產生的印象及符號,既然已用觀身、觀受、觀心等方法,
照見那些現象均非永恆的實法,當然也就沒有實我、常我、真我可求了,故將此法觀成,
當下即證無我的實相無相。
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四念處的方法,只要有舉手投足的動作處,有身心的任何反應
時,均可練習四念處的禪觀法門。
## 使用者
那麼,當我感覺到頭腦昏沉,想睡覺,這也能觀察嗎?這是屬於四念處中的那一種?
另外,當我失眠,躺在床上睡不著時,也能觀察嗎?這又是屬於四念處的那一種?
## Bing
當你感覺到頭腦昏沉,想睡覺時,這是你的身體和心理狀態的反映。你可以將其視為觀身
法和觀受法的實踐。你可以觀察你的身體感覺(如疲勞、重壓感等),這是觀身法的一部
分。同時,你也可以觀察你的感受(如昏沉、想睡覺等),這是觀受法的一部分。
至於失眠,躺在床上睡不著時,這同樣可以作為觀身法和觀受法的實踐。你可以觀察你的
身體狀態(如緊張、不舒服等),並注意到你的感受(如焦慮、煩躁等)。此外,你也可
以進行觀心法的實踐,觀察你的思緒和情緒如何影響你的睡眠。
請記住,四念處的目的是提高我們對自己內在狀態的覺察,並學習如何以更寬容和接納的
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 使用者
也就是說,當我將注意轉移到自身的思緒及情緒時,就進入觀心的領域了。
這讓我想到一句熟透了的經文: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
、憂喜……
但這麼說也不準確,這麼說吧!「思想」,「憂喜」算是觀心,「苦樂」算是觀受,「飢
渴」與「寒熱」則是觀身。這樣子理解你覺的OK不 OK?
## Bing
你的理解是非常清晰的,並且與四念處的教導相吻合。在這裡:
- 「思想」和「憂喜」確實可以視為觀心法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涉及到我們的內在思緒和
情緒。
- 「苦樂」可以視為觀受法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描述了我們對於感官經驗的反應。
- 「飢渴」和「寒熱」可以視為觀身法的一部分,因為它們直接與我們的身體狀態有關。
這種理解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四念處的教導,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 使用者
好的。
不然,這次就聊到這裡好嗎?
當然,不能讓你太清閒了,還請你將這句「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
飢渴、苦樂、憂喜。」譯成英文,然後再結束。
我主觀的認為,你會很樂意做這件事的。
那麼,就這樣了。
拜拜!
## Bing
這句話的英文翻譯是:"If the mind is the practitioner of Brahman, know that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is thoughts, cold and heat, hunger and thirst,
suffering and pleasure, worry and joy."
很高興能夠幫助你。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幫助,請隨時告訴我。祝你有
美好的一天!
再見!
## 使用者
有點問題又沒問題。主要在於practitioner 這個字。
「若意業是梵行『者』」這句話說白一點,是「若意業是梵行的話」整句的白話應該是「
若意業是梵行的話,梵行就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因此,你將「意業」直接譯成mind ,我也不確定是否正確。畢竟在該經文中,是將「意
」及「意業」分開的。若意與意業是分開的,沒理由到了英文裡,通通用mind 做表示吧

## Bing
感謝你的反饋和指正。你的理解是正確的,「意」和「意業」在佛教經文中確實有不同的
含義。在這裡,「意業」可能更接近於「心意的行為」或「心意的活動」的概念。
因此,這句話可以重新翻譯為:"If mental actions are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know that the practice of Brahman is thoughts, cold and heat, hunger and
thirst, suffering and pleasure, worry and joy." 這樣的翻譯更能準確地反映原文的
意思。再次感謝你的指正!
## 使用者
好的,就這樣了。
see you next time!
## Bing
好的,期待下次與你交談!再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