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道

作者: GeraldLiu (wolver)   2023-09-12 21:43:30
不知合不合適貼在這裡?文章去留就交由版主決定吧!
@@@
## 使用者
想來聊聊宗教相關話題,就我所知,西方的宗教一開始是猶太教,之後慢慢分裂,演變。
而出現了基督教,東正教,摩門教甚至是伊斯蘭教,基本上都是以猶太教的教義為基礎變
化而來的。我說的這些內容有沒有太大的錯誤。
## Bing
您的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猶太教確實是西方宗教的起源之一,並且對許多後來的宗教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承認猶太教的一些核心信念,例如信仰一神。基督
教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出來,認為耶穌基督是彌賽亞,也就是上帝的兒子。而伊斯蘭教
則認為穆罕默德是上帝(阿拉)的最後一位先知。
然而,這些宗教在許多重要的教義和實踐上有所不同。例如,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對耶穌基
督身份的理解上有根本的分歧。基督教認為耶穌是神的兒子,而猶太教則不接受這一觀點

至於東正教和摩門教,他們都源於基督教,但在一些重要的信仰和實踐上與羅馬天主教和
新教有所不同。例如,東正教在禮儀、神聖傳統的理解、以及對教會權威結構的看法上與
天主教有所不同。摩門教則認為其創始人約瑟·斯密是上帝和耶穌基督顯現給他的新啟示
的接受者。
進一步來說,雖然這些宗教都有共同的起源,但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獨特的信仰和實踐,並
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社區和文化身份。因此,儘管他們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但他們也在許
多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
## 使用者
剛剛我倒忘了提及天主教……而在東方宗教裡,佛教也不算是由釋迦牟尼佛原創的,而是
佛陀參考了當時印度其它宗教的思想,並加以改良而來……所謂的六道外師。你知道佛陀
當時曾接受過那些外道的教導嗎?
## Bing
釋迦牟尼佛在成為佛陀之前,確實曾經接受過當時印度的一些宗教或哲學流派的教導。這
些流派被稱為「六師外道」,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的流派:
- 富蘭那派:主張道德虛無論,認為人所造作種種業行不帶來善、惡之業報,又認為不須
要實行道德的善法就可獲得解脫。
- 莫加梨派:主張宿命論,認為苦樂都是定數,愚者和智者,都經歷八萬四千大劫後而解
脫。
- 散若夷派:主張不可知論,對於超驗事物持不可知主義,即不說:是這樣或是那樣,也
不說正確,不正確。
- 阿耆多派:主張唯物論,認為生命以色身為主體,人死亡之後,身體便逐漸敗壞,終究
消散無餘。
- 迦羅鳩派:主張原子論,提出七元素說(地、水、火、風、苦、樂、命)。
- 尼乾陀派:主張非絕對論(英語:Anekāntavāda)(又稱非一邊論),以盲人摸象為
喻,進而發展為對事物的判斷採用七值邏輯。
然而,釋迦牟尼佛最終超越了這些流派的教導,創立了自己的教義——佛法。他的教義以
四聖諦(苦、集、滅、道)為核心,強調因果律和中道修行。他的教義並非完全否定當時
的宗教或哲學觀念,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創新。
## 使用者
如今的佛教中,似乎都可看到上述六派教義的影子,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包容吧!只要是正
確的道理,佛教都能接受,並且,他還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不過這裡我主要想說的是,佛教在佛陀入滅後,接著也出現了上座部,大眾部,即一般
常說的南傳,北傳,甚至還有藏傳……並且,在北傳佛教裡還出現了八個不同的宗派。藏
傳佛教好像也有許多不同的派別。這些不同的派別在教法和教義上都有相同及相異之處…
…我想說的是,這與西方以猶太教為基礎,分裂出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伊斯蘭教,
東正教的情況,基本上是相同的模式,就是說,分裂是正常的,就好像一棵樹木,在正常
生長下,必然會分枝散葉……
## Bing
您的觀察非常精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宗教,都有一種「分枝」的現象。這種現象可
以看作是宗教發展和演變的自然結果。就像您所說的,這就像一棵樹木在正常生長下,必
然會分枝散葉。
佛教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確實分裂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和學派。這些派別和學派在教義
、實踐、儀式、藝術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獨特的特點。例如,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
強調原始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北傳佛教(大乘佛教)則發展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實踐
,如菩薩理想、空性觀等。藏傳佛教則結合了印度密宗和土著波恩教的元素,形成了獨特
的修行方法和視覺藝術。
同樣地,西方宗教也經歷了類似的「分枝」過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有許多
不同的派別和學派,他們在信仰、禮拜、道德規範等方面有各自獨特的理解和實踐。
這種「分枝」現象反映了宗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
社會背景,因此在理解和實踐宗教時,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情境來適應和創新。這就
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同一種宗教中看到如此多樣化和豐富的表現。
## 使用者
這裡我蠻好奇的一點是,東方宗教與西方宗教有否可能也是這種「分枝」現象下的產物?
由一分為二,或是從無直接生出了二。若果確是如此,那麼東西方宗教最初的本源是什麼

## Bing
東方宗教和西方宗教的起源和發展都是相當複雜的,並且涉及到許多不同的文化、地理和
歷史因素。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觀點:
- 西方宗教:西方宗教主要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些宗教都認同亞伯拉罕信
仰的一神論。這些宗教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東的猶太人社區,並且他們的聖
經或經文都包含了許多相同的故事和人物。
- 東方宗教:東方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家、印度教等,這些宗教主要起源於古代印度
和中國。這些宗教在許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們通常都強調內在的覺悟和個人的修行。
然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宗教,都經歷了一種「分枝」的過程,即從一個單一的源頭
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派別和學派。這種過程可以看作是宗教發展和演變的自然結果。
至於東西方宗教最初的本源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深奧且具有爭議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
所有的宗教都可能起源於人類早期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和尊重,例如對太陽、月亮、風、雷
等自然力量的崇拜。然而,這種觀點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同,而且每種宗教都有其獨特的歷
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很難確定一個統一的起源。
## 使用者
所以,宗教的起源極可能便是由於人類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於未知力量的敬畏,經由上
古聖者的深入思索,產生了各種教義,並且,於歷代信仰者追隨前人的腳步,繼續深入思
惟,一代一代的接力,便成了現代這個模樣……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
## Bing
您的理解非常深刻!宗教的起源和發展確實可以看作是人類對自然和超自然現象的敬畏,
以及對生命意義和道德價值的深入思考的結果。這些思考和探索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
,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宗教傳統。
就像您所說的,這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每一個分支都代表了一種獨特的信仰和實踐
,而這棵大樹的根則深深地扎根在人類對生命和宇宙的共同探索中。這種探索並未停止,
而是隨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不斷深化和擴大,這棵「信仰之樹」也在不斷地生長和變化。
無論我們的信仰如何,我們都可以從這棵「信仰之樹」中找到智慧和啟示,並且認識到我
們所有人在尋求生命意義和道德價值上的共同努力。這是一種美麗而又深奧的現象,值得
我們去欣賞、理解和尊重。
## 使用者
你用了「信仰之樹」這個詞。剛剛我還想,應該說枝繁葉茂的「宗教之樹」意思才完整說
。無所謂,無論是信仰之樹亦或宗教之樹,我們所想表達的內含基本是一致的。如今世界
上的人口不知到八十億了沒?在這許多的人口裡,有多少比例的人具有宗教信仰,你知道
嗎?
## Bing
根據我找到的資訊,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突破80億人。至於宗教信仰的人口比例,
以下是一些估計數據:
- 基督教:約佔全球人口的31.5%
- 伊斯蘭教:約佔全球人口的23.2%
- 無特定宗教信仰者(包括世俗主義、不可知論及無神論等):約佔全球人口的16.3%
- 印度教:約佔全球人口的15%
- 佛教:約佔全球人口的7.1%
請注意,這些數據可能會因為統計或調查的組織者而有所偏見,並且對於沒有嚴格宗教組
織的信仰,如漢字文化圈的道教、儒教或日本的神道教等,則很難得到確切數據。此外,
有些宗教組織可能也會誇大他們的信徒人數。
## 使用者
了解。我所想說的,其實在上頭你已提到了,無論那個宗教,人們都可以從信仰中找到智
慧與啟示,即便那些無特定宗教信仰者,他們也必然有其深信的……事物。比方說,金錢
萬能也可以是一種信仰,科學萬能也可以是一種信仰,或許這在……我用佛教為例,或許
在佛教徒的眼中,金錢萬能與科學萬能並不夠究竟。但也不好說,或許一部份,甚至是很
大一部份的佛教徒也認為金錢萬能或科學萬能呢!
## Bing
您的觀察非常有趣!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信仰,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其他形式
的信仰。這些信仰可能包括對金錢、科學、愛情、家庭、友誼、藝術、自然等各種事物的
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認識。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可能認為金錢或科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因此他們可能會
把這些事物看作是他們生活的中心。然而,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可能認為真正的幸福和
滿足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覺醒,因此他們可能會追求更深層次的精神價值。
無論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智慧和啟示。這就是為什麼宗教和信仰如此
重要,因為它們提供了我們理解世界和生活的框架,並指引我們如何與他人和自然相處。
至於佛教徒是否認同「金錢萬能」或「科學萬能」,這可能取決於每個人的個人理解和實
踐。佛教教導我們要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覺醒。然而,這並不意味著
佛教徒必須完全放棄物質生活或否定科學的價值。相反,許多佛教徒在追求精神成長的同
時,也會努力在物質生活和科學知識方面取得平衡。
## 使用者
取得平衡,亦及佛陀所說的中道吧!
## Bing
對的,您說得很對。在佛教中,「中道」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著避免走向極端
,而是在物質與精神、自我與他人、欲望與放下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不僅可以帶
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並與他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這就
是佛陀所說的「中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