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少欲知足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31 10:38:52
: 貪通常來自於不符合事實的期盼,
: 一但有了貪念,懷疑、失望也隨之而來,
: 更可怕的是很難有滿足的一天,會一直想要貪下去。
: 要對治這種毛病,就要從少欲知足做起。
: #達賴喇嘛113住世語
: 隨喜~~有求皆苦、無欲則安
要有所求喔,有求並非周遍是苦,尊者沒這麼說,尊者說的是不符合事實的貪求是負面的
佛教說希求菩提,教人發願等,如願力等,都是種希求,但要觀察所希求的是否符合事實
標題:如何行善卻不執善?摘自2021年9月8日《入中論自釋》第一天 蔣揚仁欽翻譯
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world
(信徒:)我們如何行善卻不貪執善行?
(尊者:)光是執「此是彼」本身並非貪執。
像是修練菩提心時,會產生「我要成佛」的希求心,以及執取「我要利益眾生」的想
法等,這些都不是貪執。一方面可能與悲智的結合有關,尤其與結合智慧有關。
以中觀的術語而言,因為精通「無自性」、「不從境上有」,即以「觀待施設而有」
的緣起之認知去除苦性,進而產生深層且強大的「要行善斷惡」之希求,其執力道(希求
的力道)不亞於貪執。隨思惟的差異,該執與貪執兩者的確不同。
乍看之下,菩薩積極修行的執著看似某種貪執,但彼執的背後有正理做為依據,跟貪
執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一般人的執著不需理由,只是突然覺得好看,便產生貪執,此時的
執著不僅源於貪心,更是「所見皆是實有,進而認定所見般的真實」之執(屬無明之執)。
>>>>>
[1] 佛教承許前後世,並不是只看現世這一世
所以,要對來世有所希求,比如,佛教說希求來世獲得增上生(來世不墮惡趣)乃至
獲得決定勝的解脫及究竟佛果,所以要發願希求完善自己,希求自心品質增長越來越好。
比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提到,藥師佛因地修行時,內心發願希求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希求自己未來成佛時能夠如何,現在因地就要有相關培植。
[2] 《優婆塞戒經》:
「眾生有思名為欲心(希求心),以如是欲善業因緣發菩提心,是則名為菩薩性。」
如尊者說,發菩提心希求成佛背後有正理依據,所以與貪不同。
總之,貪煩惱的背後沒有正理依據,是一種妄求,屬於無明之執。然而,菩提心的背
後有正理依據,這樣的希求與貪不可同日而語,符合事實正理的希求,不屬於無明之執。
[3] 佛教說對於五欲應少欲知足,也不應貪求世俗八風。而對慈悲、智慧的希求則要增長
摘自:《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長老(Ven. Bhikkhu Bodhi)
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動(kattu-kāmatā),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
些成就。應分別(分辨)此「欲」(chanda)與屬於不善的貪(lobha)或貪欲(rāga)。
後兩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則不定,當它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4] 菩提長老提到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例如:佛教修行者對三乘菩提目標的追求是善欲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修次中篇》
「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三乘菩提中大乘道行者追求的是佛果菩提),不只斷除
煩惱障,還要斷除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佛果菩提成就一切種智)。」
(我們的生命並非只有這一期生命,佛教說有前後世,所以要有希求、正確的希求,
尤其佛教修行者,更要發願,要有願力希求,聲聞道希求解脫,大乘道希求成佛利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