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何現代沒有很末法的感覺?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23-08-26 18:43:18
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佛世,我們娑婆世界一期佛世分為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北傳佛教會說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但也見過南傳佛教說佛陀正法時期五千年。
目前世界主要問題,隨著物質發達,人類並沒有越來越快樂,反而憂鬱症人口日益增加,
聯合國說憂鬱症將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疾病,治療憂鬱症也將成為社會經濟的嚴重負擔。
以佛法來看,耽著物欲的感官世界卻不追求內心品質,無法帶來真正的安樂。從佛法修行
來說,也會造成佛法衰微,因為追逐五欲塵--色聲香味觸,而遠離了內心功德的追求。
=====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法語
現代社會,太注重外在的物質,卻沒有關注内在心的價値。
現代的教育只注重前五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等前五知的感官世界),
却很少關注(內心)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特別依賴眼知、耳知、鼻知等前五根知。
應當多用時間於內在的價値上,多關注(內心)第六意知的品質。
>>>>>
[1] 我們的身語意具有的覺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前五根知所緣的對境,即外在物質的五欲塵:色、聲、香、味、觸。
尊者說,現代社會太注重外在的物質、太重視前五知,即太重視前五知的感官世界。
[2] 尊者呼籲大家應多重視內心第六意知的品質
佛法而言,外在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塵屬於無記,對於無記的法再怎麼努力追
求,並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快樂,人們過多的五欲追求反而帶來惡業、憂鬱等負面效應。
佛法修行,重視內心遠勝於外在,對於外在的五欲,佛陀勸大家應少欲知足。佛教的
修行,以內心為主,佛法的修行希求三乘菩提的果位,三乘菩提的果位以內心意知安立。
尊者經常提到重視內心意知的品質,培養善心,例如善待他人的慈心、悲心,慈悲是
我們意知的心所法,洞見真相的智慧也是我們意知的心所法,這些能真正帶來幸福安樂。
本版進行的系列文,佛說:「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發菩提心」,菩提心屬於意知。
又如,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屬於意知的心所法;菩薩修行六度,布施思惟於捨、持戒
思惟於不傷害、忍辱思惟於不瞋恚、精進思惟於歡喜趨入善法,乃至禪定、智慧的止觀,
了解空性的智慧等,一切善心、六度、智慧等,都屬於我們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的意知。
佛法的修行,聞思修三慧,戒定慧三學,都依於意知。於佛法中,思惟皈依三寶、思
惟前後世業果的道理、思惟觀察四聖諦的道理、思惟觀察十二緣起支的道理、思惟菩提心
、思惟空正見,都依於意知,依於我們身語意當中的意知,佛法的修行主要以意知而修。
[3] 摘自:1997年12月達賴喇嘛於印度色拉傑學院新大殿開光為僧眾講克主杰之《現觀莊
嚴論釋本》之前言。翻譯:見悲青增格西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其中佛教是一個偉大且廣泛流布的宗教。
人不一定要信仰宗教,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仍可以活下去,而且享有富裕的生活。
但是若仔細想,擁有廣大的財富或名聲仍難以為我們帶來可靠的快樂。反之,若有一顆溫
和的心,時時都能有安穩的快樂。
總之,快樂主要自於內心,外在的朋友、親戚、資產、權力等,只是助緣,不是真正
的因。因為即使擁有外在豐富的資具與眷屬之緣,如果沒有能生快樂的主因—溫和的心,
此人一生終將汲汲於財富、名聲,若沒有得到,心懷憂惱,得到了,又心懷疑慮,總是沮
喪難安。
反之,心若溫和,雖然貧困,仍可以悠閒地活著,缺少眷屬,仍可以平和地獨自生活
。這就是內心的想法才是我們快樂或不快樂主要因素的最好例證。整體而言,僅有外在的
諸緣,沒有心這個因緣,不會產生快樂;快樂必從心而得,這是很明顯的。
現在科技十分發達,似乎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的快樂卻未隨物質進步而提昇,反而產
生不少壓力,我們難道不是為了快樂、安穩的生活而努力?我們付出了代價,卻事與願違
,這就是忽略了心、只重視外在物質的結果。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若有利他心、忍辱、不貪等宗教所提倡的功德,也會得到平
和、快樂。反之,不具有這些特質,是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世界各宗教,對有情的幸福有很大的益處;....當然各宗教對造物主的特性有不同的
看法,....至於我們佛教則是說「自己是自己的主」,....總之,佛講的法與其他宗教根
本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承許有來世、自己是自己的主、苦可滅盡等。若不承認有來世,我
們就不會追求來世的快樂,那麼,也就不會生出如上種種觀察及學習離苦得樂的方法。
雖然,外教也承認來世、承許業果有好壞,但其本源是仰賴造物主的造作。佛教則認
為一切是業的造作,推究本源,是不調順的心所生。所以,佛初轉法輪時,宣說四諦—何
謂苦、苦之因、息苦之相、達此之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四諦。總的來說,身為佛弟子,
多多少少知道些四諦的內涵;但是因為四諦非常重要,所以今日我仍想再講講。(..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