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小乘宗義對佛陀五蘊是有漏、無漏的差別

作者: ykkdc (ykk)   2023-04-26 17:39:46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轉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什麼是佛?以有部宗(毗婆沙宗)而言--
佛陀無漏的五蘊是佛。
佛有無漏的色蘊。但是佛的色蘊是不是無漏?不是,佛的色蘊是苦諦所攝。佛的色身
是有漏的,但是祂(佛)心續中的戒律(無表色)是無漏的色蘊。
至於受、想等四蘊,佛有沒有無漏的受蘊?有,但是佛的受蘊則不是無漏。
佛的眼、耳、鼻、舌、身的受想行識(佛的眼知、耳知等前五根知的受想行識四蘊的
心心所)都是有漏的,有漏指不是道(道諦)的部分。
佛的第六意識的受想行識(佛的第六意知的受想行識四蘊的心心所)和戒(無表色)
是無漏,但是手腳身體這些就是有漏。
總之,(毗婆沙宗認為)佛的五蘊不是無漏,但祂(佛)有無漏的五蘊。
佛陀無漏的五蘊是佛也是佛寶,這與談到,只有祂(佛)的盡無生智(佛陀內心第六
意知的心心所以及第六意知所攝的無表色的戒體)是佛寶意思相同。
以大乘而言--
佛寶與佛同義。所以佛陀的頭髮(屬佛的色蘊)是佛,也可以說是佛寶。即佛身所攝
的一切都叫做佛,叫做佛寶。
佛有色身、法身,法身中有自性身(佛陀內心第六意知的空性、滅諦是自性法身)、
智慧身(佛陀內心第六意知本身是一切種智的智慧法身)。
自性法身(佛陀內心意知自性空的空性、無餘斷障的滅諦即佛的自性法身)也是佛寶
、也是佛。佛陀心相續的空性(心識的自性空)是恆常法,所以佛寶的內容中既有常法也
有無常法。
問:無住處涅槃,這樣屬於法身的佛寶,如何保我們?
這幾乎是沒辦法說的事。佛陀斷了煩惱障、所知障,所以在祂心相續的空性(佛陀心
識的自性空)上就增加了這個名稱(佛陀內心第六意知已證得完全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
滅諦,這個滅諦稱作無住涅槃,這個滅諦也是空性),在內容上似乎沒辦法做什麼。
除此之外,佛還有其他五蘊(佛的報身、化身)就可以有利生、變化等作用。
我們從母胎出生,有頭、有手等,頭有頭的作用,手有手的作用;佛陀不是這樣,佛
陀是祂的智慧(內心一切種智的智慧法身)的化現,看過去佛的頭、佛的手有大小的差別
,但從能力方面看,佛的頭與佛的手沒有什麼差別,是同樣的原料在有情前化現出來,都
有度眾的能力。
也就是說,像我們(凡夫)的頭髮、骨頭、皮膚等是由不一樣的成份所組成的。而成
佛時都是一切相智的展現,本質上並沒有差別,只是化現上的差別。
總之,(大乘而言)佛寶與佛等同。
佛寶牽涉到常法與無常法--
有智慧的部份(佛的第六意知一切種智的智慧法身的佛寶,屬無常法)、有色身的部
份(佛的報身、化身的佛寶,屬無常法),也有空性、涅槃常法的部份(佛的第六意知的
空性、滅諦的自性法身的佛寶,屬常法)。
法寶(正式的法寶)是指道諦(正式的道諦是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意知現證空性的
智慧)與滅諦(滅諦是由內心意知現證空性的智慧斷除所斷的離繫)。
資糧道、加行道不算是法寶,但是聲聞阿羅漢轉入大乘者的資糧道就要說是法寶,因
為有現證空性。
至於經典,如《般若經》,那是相似法寶,隨順法寶,不是法寶(正式的法寶是自心
相續當中現證空性的道諦、滅諦,而經典屬於隨順法寶)。
僧寶是指見道以上的行者,無論男、女、在家人、出家人,只要證悟見道以上就是僧
寶。僧寶與僧人不同,出家人是僧人不是(不一定是)僧寶。
三寶有沒有辦法度脫我們脫離輪迴、成就佛果?當然有,因為三寶是超脫了某些煩惱
到圓滿超脫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所以要救度我們走上這條道就會是順理成章的事。
通常會說佛寶是歸依導師,法寶是正歸依,僧寶是歸依助伴。
歸依導師講的是引導我們的人。佛能幫我們什麼?佛只能夠講法,除此之外,祂沒辦
法做什麼。佛陀知道聽者的根器,就像好的醫生可以做到對症下藥般,一般講者就做不到。
法寶是道諦與滅諦(正式的法寶是自心相續當中的道諦與滅諦),如果我們自己有了
道諦與滅諦就不會墮下去,如得到見道就永不墮惡趣,得到阿羅漢果就永不墮輪迴,成佛
就什麼都障礙不了了。
也就是說,佛陀保我們的方式是給方法,我們自己要把它修出來,有了道諦、滅諦,
自己就不會墮下去。
僧寶扮演的是環境,沒有學法的場合、法友,即使很想學法,也沒辦法修行。
因此,不了解佛法的人,只會做到恭敬佛陀,真正了解佛法的人,要獲取的是法寶(
自心相續當中要證得道諦、滅諦),實踐就是歸依僧寶(親近善知識)。
一般說到三寶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也會說要歸依大乘三寶。
如果歸依的是聲聞阿羅漢、獨覺阿羅漢,雖然他們是僧寶,能夠幫助我們脫離輪迴,
但是我們學的是成佛之道,情況不同,所以歸依的助伴—僧寶,必須是大乘的僧寶(引導
走向大乘道的善知識),歸依的法是大乘的法寶,即以菩提心、空正見為主。歸依的導師
是佛寶(具有大悲心成就一切種智證得四身果位的佛寶)。我們對三寶要有以上的認知。
有部宗(毗婆沙宗)會說佛的盡無生智(佛的第六意知的心、心所)是佛寶,認為佛
的色身(頭、手、足等)不是佛寶。因為佛寶是完全圓滿的,沒有任何不圓滿,但是佛的
色身會老化,也會疼痛、生病,有這樣的缺陷又怎麼會是佛寶呢?所以佛陀了解「所作已
作、所辦已辦」的智慧(即佛陀內心第六知盡無生智的無漏心)才是佛寶。
盡無生智也有與其相應的五蘊,比如戒體屬於色蘊(無表色的戒體屬色蘊),這些也
都是佛寶。除此之外,佛的色身、佛的頭髮等就不是佛寶。世尊本身也是屬於色身與法身
兩者中的利他色身,有部認為世尊是佛但不是佛寶,為什麼是佛?因為祂是擁有佛寶者,
故可以稱為佛或佛陀。
(毗婆沙宗認為)「由於佛的色身與成佛前的加行位菩薩身同為一生所攝,因此(佛
的色身)不能算是佛」,
也就是,有部宗(毗婆沙宗)認為,加行道菩薩是凡夫,他的身體也是來自父母的血
肉之軀,後來成了佛,內心已經悟道了,了不起的是內心的道諦與滅諦,所以佛的盡無生
智等道、滅諦是佛寶,世尊本身不是佛寶,是佛或佛陀,而佛陀的手腳及頭髪等因為是苦
諦,因此不是佛,更不可能是佛寶。
此外,大乘認為道諦、滅諦都是法寶,見道位以上的行者是僧寶,而有部宗認為滅諦
是法寶,道諦是僧寶。
>>>>>
[1] 佛教內道宗義,分為小乘宗義、大乘宗義,此處提到的毗婆沙宗屬小乘宗義
毗婆沙宗認為佛陀的五蘊當中,有屬於無漏的部分,也有屬於有漏的部分。
毗婆沙宗認為,佛的五蘊當中,只有內心第六意知的心心所(即意知的受想行識四蘊
)以及無表色的戒體(屬色蘊)是佛的無漏五蘊,而其他的五蘊,佛的色身(色蘊)以及
佛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知的心心所(即佛的前五根知的受想行識四蘊)屬佛的有漏五蘊。
大乘宗義則說佛所攝的一切五蘊都是無漏,因為都是佛陀一切種智智慧法身的展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