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藥醫不死病 佛度有緣人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3-04-04 16:40:40
肺炎、欲、愛、情
——宣化上人
我們生在這個娑婆世界,是最不幸運的人。這個娑婆世界,是無有眾樂,但受諸苦,人心
不古,道德淪亡;人人多數都是自私自利,你爭我貪,你搶我奪,你害我,我害你,甚至
於至親骨肉也互相殘殺。很多國家、家庭破碎了,個人也將要毀滅了。這樣的國而不國,
家而不家,人而不人,所以這是我們最不幸運的。
可是雖然不幸運,我們在這個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娑婆世界中,還有一線希望。這一線
希望是什麼呢?就是佛法還在這個世間。佛法在世間,我們若能激流勇退,發大菩提心,
以最至誠懇切的精神來修持佛法,那還有出離娑婆世界的機會;不然的話,我們還是在六
道裡頭輪回不息,這種的苦難是永遠脫離不了。
因此,我們修道要發大菩提心,要了脫生死苦,這樣才不負出家一場。否則我們還是照樣
穿衣吃飯、睡覺,和在家人雖然穿的有所不同,吃的不一樣,可是心還是煩煩惱惱,爭爭
吵吵的,一天到晚妄想紛飛,不是想東就是想西,不是想求名就是想求利。這樣子是空過
光陰,自己把精神都散了,盡向外馳求,到外邊去找真理。這樣就是找到盡未來際,不改
自己的習氣毛病,也不會出離娑婆苦的。所以,我們每個人應該立定目標,認清自己所應
該行,所應該做的事。
我們在修道的時候,最主要的是不爭;不爭是不和任何人爭長論短,爭是爭非。可是,我
們不能不知道真理,要知道何去何從,知道怎麼樣改變自己的毛病;不要把自己弄得一天
不如一天,習氣毛病一天比一天多。這樣生出了分外的貪求,總也不知足,在什麼境界上
都覺得是煩惱的。所以才說「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知足才能常樂,我們不要不知
足;若不知足,就是常苦。就像烙餅似的,烙餅的火過了,越烙越糊,越糊越烙,烙得餅
都變成火炭了,這根本不能充饑的。
你若吃這一種火炭的餅到肚裡,就好像把火炭吞到肚裡去一樣,身上覺得四肢發燒,沒有
精神。為什麼?就因為你不懂得衛生的道理,把火炭也吃了下去。什麼叫火炭呢?貪心就
是火炭。所以我們無論什麼也不要貪,要知足,要能忍,這個無上妙法,可是人人都把它
忽略了。所以不爭不貪,福祿無邊,福壽無邊;你要是爭、貪、攪、擾,就罪孽不少。
我們修道,就是要去除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這是要緊的。為什麼我盡和人爭論是非、
長短、好壞?這是幹什麼呢?要反求諸己,省察自己的行為到底如何;不要是說是說非,
爭長論短,沒有是非卻製造一個是非,沒有煩惱又要增加一點煩惱。如此就是不懂得修行
,不懂得出家的重要性。我們每一個人若能這樣子,這一線的希望還不至於斷絕;若你還
是照常爭貪,這可以說是絕望了,可以說是等於生了絕症、癌症、艾-滋病、肺炎一樣。
現在有個新品種的肺炎,還有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種劫運。所謂有刀兵劫、水火劫、瘟
疫流行劫,而這些劫,是屬於瘟疫流行劫。現在不單單一個國家這樣子,在全世界這種病
都是蔓延到不可救藥;不但普通人沒有辦法,就連醫生也是照死不誤。誰要是接近肺炎病
人,就連呼吸都可以傳染。肺炎病以前本來是可以用藥物控制的,現在沒有辦法用任何藥
物控制這種疾病。
現在很多藝術家因為搞同性戀,生出艾-滋病。艾-滋病,不是死在艾-滋病上;艾-滋病又
可傳染一種肺炎。這種肺炎蔓延到甚麼程度呢?以前是同性戀有這種病,死了不少;蔓延
到藝術家,藝術家因為這肺炎病,也死了整個世界沒有數那麼多,所以現在藝術家也逐漸
減少了。藝術家現在又傳染到所有的婦女,藝術家過去,又傳染到所有的,這裡完全在那
兒騙人。
所有的…差不多都有艾-滋病,差不多都有肺炎病。這種肺炎病隨時隨地都可以死的。這
種病蔓延到…身上,不知他們是怎麼搞的,是不是在搞同性戀惹出這種病來?很多醫生接
近這種人,也都得到肺炎病,因為呼吸氣互相傳遍。現在不但大人有肺炎病、有艾-滋病
,連小孩子生出來就有肺炎病,就有艾-滋病。這豈不是一個大劫臨頭嗎?這都是因為我
們人太不尊重自己了,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又搞同性戀,才生出艾-滋病。這
艾-滋病現在蔓延到全世界。
這種災難,比刀兵水火都厲害。這種瘟疫傳染病到發作的時候,甚至一天之內;用不了一
天,在一個鍾頭之內,就能把全世界的人類都消滅了,都沒有了。那甚麼樣的人存在呢?
就是真正想要出離三界的人。他怎麼還在這活著呢?這是留下做人類的種子,發源滋長的
種子。所以我們人,不要以為這個世界很好,在娑婆世界很快樂;快樂到極點就該不快樂
了,樂極就會生悲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有循環不已的因果運轉。所以我們人,現在要趕
快發大菩提心,用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才能救度瘟疫流行的病。
這種艾-滋病和肺炎病是連帶的關系。生艾-滋病和同性戀也有密切的關系。什麼密切的關
系呢?現在的人都是欲愛橫流。今天有人用欲、愛、情,來對對聯,也正是說到艾-滋病
的要害;生艾-滋病,就是因為同性戀不合乎陰陽造化的道理。這是亡-國滅種的行為,是
互相摧殘的行為,是互相暗殺的行為。它的害處,說不能盡。可是竟有這些妖魔鬼怪,在
世界上興風作浪,提倡同性戀。
我雖沒有計算過,可是我知道全世界,大約最少有一半的人類是有同性戀的趨向。全世界
幾十億的人口裡頭,就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半的人有這樣的傾向。這是一種破壞國家的行為
,破壞個人的行為,破壞所有家庭的行為。這種行為是違悖造化,違悖陰陽道理的。本來
一陰一陽之為道,偏陰偏陽之為極;偏陰者或偏陽,是一定會有絕症生出來的。我們這些
人,都在這兒縱欲貪愛,為所欲為,連禽獸都不如了。
你看看那些禽獸,它是沒有搞同性戀的。如果說把同性老鼠關在一起,它也會搞同性戀。
那只是你逼著它,叫它那麼做而已。它沒有辦法才搞同性戀,而你這些人類,沒有人逼著
你搞同性戀,為什麼你又搞同性戀呢?這就是違悖造化的一種道理,才會生病。這些病就
是給人的一種警告,叫你不要做這些事;你做這些事,就會面臨滅亡的。可是人還不醒悟
,也不覺悟,在這兒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現在艾-滋病還不夠厲害,而又另生出一種叫肺
炎的病。
以前的肺炎病還有藥可醫,但這種肺炎病,它的媽媽是艾-滋病,就是由艾-滋病而產生了
這種肺炎病。說它是肺病,其實這是死症。這個死病一生,無藥可醫;醫生也束手無策。
甚至於醫生給你看病,也因同你一握手,這個肺炎就傳到他那兒去;同你一說話,呼吸時
傳到醫生那兒去了,連醫生也都死了,所以護士、醫生都沒有自御防衛辦法了。說戴上口
罩,那呼吸氣也一樣的出入,還是一樣地傳染,口罩也不保險。這就是眾生的業障到了,
疾病來的時候就是同歸於盡。
什麼樣的人可以不死呢?就是真正修道的人,真正信佛的人,蒙佛的保護力量,才能免於
這一些災難。免於災難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留住世界人類的種子。但是如果在佛教裡不自
愛,還是會和一般人一樣,那也照死不誤,沒法子生存。除非住在山裡頭的老修行,看不
見人,距離人所住的地方很遠,一年也見不到一個人,這樣的人才有機會存在。所以我們
現在的人類不要「求」。這個「求」,是求些什麼呢?就是求男求女;男貪女愛的,這都
叫求,向外馳求,總到外邊去找快樂;找到了快樂,就是找死,是和死神來往了。
還有是不自利。我們為什麼打妄語,說大話呢?就是因為想要自私自利;你若沒有自私自
利,不會打妄語,說大話來騙人,巧言令色,把話說得很動聽的。孔子曾說:「巧言令色
鮮矣仁。」巧言令色是沒有仁德心。你看見誰巧言令色就離他遠一點。你要是不認識,我
給你指出來。以前萬佛城的某某人,就是這樣子,「巧言令色鮮矣仁 」,沒有仁愛人的
心。她沒有慈悲心,沒有喜捨心。甚麼她都有,嫉妒、障礙、貢高我慢;甚麼心都有,就
沒有慈悲喜捨心,所以一天到晚講大話。我對她曾這麼說過:「你如果一天不講大話,不
打妄語,你就不能活著了。你是吃這個東西活著的。」
所以我們修道人,一定不要自滿,不要自誇。為什麼不要自滿呢?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你若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那就有所損失了。謙受益,對人要謙恭一點,對誰都要
慈心下氣,恭敬一切;若是不謙虛以對,這就是一種貢高我慢。那麼你謙虛,還要用真誠
的心來謙虛,不要太過了謙虛;太過了,盡拍馬屁,給人戴高帽子,這裡頭又懷欺詐,也
都不是謙了。所以什麼事情恰到好處,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所以你要能不自私,就不
會打妄語,不會講大話,不會盡那麼虛假不實。
我們修道的人,無論誰,有什麼境界,都不要自以為是。境界來了,都是虛妄的。凡所有
相皆是虛妄,皆不可得。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我們要明白真理,絕對絕對不能
隨便打妄語。你一打妄語,甚麼事情都開謊花了;一講大話,甚麼事情都不真了:真境界
也變成假的了。境界來了,不要各處自我宣傳,自我陶醉,這樣子就已經完了,已經沒有
前途了,所以不要自利。自利就是甚麼事專想要利益自己,不顧他人。這是萬佛城的不爭
,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有聯帶關系。所以研究六大宗旨,這是救人
生命的靈符,救人生命的靈丹妙藥。
所以在現在這個水深火熱,世界猶如壘卵,好像雞蛋堆起來,如果一跌下來,這一堆雞蛋
就都爛了,碎了,一個完整的也沒有了。所以世界現在有壘卵之勢,我們還在這不覺悟,
以為這個世界很好。好?你死都不知是怎麼死的,還好哪!
現在西方醫藥這麼昌明,這割一塊,那割一塊。我在三十多年以前,曾經這麼說過:我說
人啊!將來都不是人了。現在的人身體皮膚都在換;有的人皮膚壞了,就拿狗皮膚來貼上
,時間久了,就變了狗,因為你與這只狗合夥了。甚至馬、牛、羊、雞、犬、豬等之皮。
人就像一輛汽車似的,機件可以換:心、肝、脾、肺、腎將來都可以換。比如人換了一個
狗的心,那行為和思想就跟狗差不多了。所以這是很危險的,不要以為這個世界是好世界
,好裡頭藏著種種的危機。
https://i.imgur.com/iHTgaB9.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