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般若經》:「心無心」8

作者: ykkdc (ykk)   2023-03-08 07:46:15
: 摘自:《菩薩戒品釋》教授: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日期:民國98年3月8日 台北
: 而佛果是具備有四身的本質,「四身」包含了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以及化身,
: 而這四身總攝起來,可以總攝在法身以及色身中。
: 也就是佛他透由斷除了煩惱障以及所知障,讓他的心續生起自性法身(佛陀內心意識
: 斷障離繫的滅諦屬自性法身)以及智慧法身(佛陀內心意識本身成就一切種智)的功德。
補充:聲聞獨覺有無發菩提心?沒有,聲聞獨覺沒有希求成佛。菩薩發菩提心希求成佛。
* 為利有情願成佛--菩薩發「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希求成佛
《佛地經論》(唐.玄奘法師譯):
「緣"菩提"(佛果)、"薩埵"(有情)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希求完善自己究
竟圓滿成佛)、利他(希求究竟圓滿利益一切他有情)大願,求大菩提(希求成佛)利有
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稱作「菩提薩埵」,因為,修行大乘道的所緣境是「菩提」、「薩埵」。此中,
「菩提」指佛果(無上菩提)的覺悟(一切種智),「薩埵」指有情(未成佛的眾生)。
又,薩埵有勇士之意,菩提薩埵是精進勇猛求取佛果菩提的勇士,為了成佛究竟利益
一切眾生,自己精進勇猛求取佛果菩提的有情名菩薩。
《佛地經論》云菩薩以菩提、薩埵為所緣境,何以故?菩薩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故。
「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俱足兩個所緣境--
1.菩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