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利益眾生

作者: ykkdc (ykk)   2023-03-02 10:49:37
: 我們有時候發願,希望自己能成佛,覺得這樣發願很好。
: 但通常會忘記我們希望自己能成佛,都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
: 所以在發願時,不能缺乏思惟「為利眾生」這個部分。
: #達賴喇嘛113住世語
隨喜,「希求成佛來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發菩提心。
其中,「為利眾生」這個部分,屬於大悲心的意樂。
所以發菩提心希求成佛,也必定包含希求利益眾生的大悲心。
====
發菩提心希求成佛利益眾生,除了有大悲心的思惟,也要有空正見的思惟。
因為要達到成佛這個目標,成佛是內心盡除煩惱障、所知障的結果,
而要能夠盡除煩惱障、所知障,必須要有空正見的思惟。
所以,發菩提心希求成佛利益眾生:
必須俱足「大悲心的思惟」與「空正見的思惟」。
如達賴喇嘛尊者常說:
「菩提心是以悲心緣取眾生、以智慧緣取佛果,產生我要成佛利益眾生的想法。」
我們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發菩提心時:
內心意識發菩提心是以悲心(大悲心)緣取眾生、以智慧(空正見)緣取佛果,產生我要
成佛(即成就無上菩提)利益眾生的想法。
>>>>>
[1] 內心意識發菩提心時,是以悲心緣眾生、智慧緣佛果,產生我要成佛利益眾生的想法
所以,發菩提心俱足「大悲心的思惟」(利益眾生的部份)與「空正見的思惟」(希
求成佛的部份)。其中,大悲心屬於福德品,空正見屬於智慧品,因此說雙修福慧二品。
[2] 我們說,發菩提心是福慧雙修。有說外道也有福慧雙修。然而,佛教與外道大不相同
佛教說的大悲心,不是一般的悲心。
佛教的大悲心,是以出離心為基礎,出離心是想要斷除五取蘊行苦的希求。希求斷除
行苦的意樂,緣自己時產生出離心,緣他人時產生大悲心,大悲希求幫助眾生遠離行苦。
佛教說的空正見,不是一般的智慧。
佛教的空正見,是認識四法印的智慧,四法印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區判內外道。
「諸法無我」一印所詮,有不同深淺層次的認識,空正見通達此中所說無我空性的智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