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102

作者: ykkdc (ykk)   2023-01-10 20:50:23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造論/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乙三、分別各自體性
正禪也可以分初禪到第八禪,八禪又可分為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禪。
色界四禪是就支分區分,無色界四禪是就所緣區分。
色界四禪有十八個支分,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三禪五支、四禪四支。
初禪五支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尋、伺。
二禪四支是心一境性、定生喜樂、內寂靜。
三禪五支是心一境性、離喜妙樂、正知、正念、正捨。
四禪四支是心一境性、捨受、清淨的念、清淨的捨。
支分可以分成三類:根本支、利益支、對治支。
以初禪來講,心一境性是它的根本。它獲得什麼好處?離生喜樂。
欲界有很多苦,到了初禪就沒有苦苦,有喜、樂。
它為什麼能得到這個好處?因為它有尋、伺這二個武器。
初禪的心一境性、二禪的心一境性、三禪的心一境性、四禪的心一境性,是根本支。
初禪的離生喜樂、二禪的定生喜樂、三禪的離喜妙樂,四禪的捨受,是利益支。
初禪的尋、伺,二禪的內寂靜,三禪的正知、正念、正捨,四禪的清淨的念、清淨的
捨,是對治支。
初禪的支分有心一境性、離生喜樂、尋、伺。
尋、伺是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尋是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粗的觀察。伺是
依慧心所或思心所而安立,細的觀察。
一般的初禪同時有尋、伺會不會相違?答:不相違。
如在西藏要捏出酥油花,要先將酥油投入冷水,使其不易融化,再把水端到太陽下,
這樣就不會因為水過冷而凍傷手,如此陽光不致於太熱,冷水也不致於太冷。
初禪的尋支不致於太粗,初禪的伺支也不至於太細。
近分禪的受是捨受,可是六作意中有一個稱為「攝樂作意」,為什麼稱為「攝樂作意
」?
因為那個時候得到一點點得正禪而有的喜樂,但是那並不是真正的喜樂,攝樂作意的
受是捨受,要得初禪正禪才會有真正的喜樂。就像水果剛長出來,有那個形狀,但是還沒
那個味道,要到熟到一定程度才有那個味道。
對於喜、樂,《集論》與《俱舍論》有不同的解釋。
《集論》(無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說喜、樂都是意樂,從讓心喜滋滋的層面說
是喜,從讓身喜滋滋的層面說是樂。也就是,依《集論》的說法,喜、樂是同體的,都是
樂受。
《俱舍論》(世親《阿毗達磨俱舍論》)則分開二者,說喜是樂受,樂是輕安之樂,
輕安之樂不是樂受。
二禪的支分有心一境性、定生喜樂、內寂靜。
二禪的喜、樂的解釋與初禪的喜、樂的解釋一樣。初禪的喜樂與二禪的喜樂有層次上
的差別,初禪的喜樂是離生喜樂,二禪的喜樂是定生喜樂。
對於內寂靜,也有二種說法。《俱舍論》說內寂靜是信心。《集論》說內寂靜即正知
、正念、正捨,正知、正念、正捨合起來命名為內寂靜。
三禪的支分有心一境性、離喜妙樂、正知、正念、正捨。三禪沒有喜。
修九住心時,就有正知、正念、正捨,可是那個時候正知、正念、正捨還不太行,所
以就不談;初禪近分禪、初禪也還是不談;二禪時用內寂靜這個名稱;三禪時才用自己的
本名。
四禪的支分有心一境性、捨受、清淨的念、清淨的捨。
欲界有苦有樂,想遠離的是痛苦,初禪時,基本上達到這樣的情況,沒有什麼痛苦,
只有喜樂。到了四禪,連樂受也要捨棄,苦樂都沒有了,只有捨受。
四禪沒有正知。正知的作用是覺察禪定的負面,知道後再去剷除,此時已經沒有任何
禪定的負面,所以不需要觀察了,也就沒有正知。
四禪時,有非常好的正念、正捨,斷除了禪定的八種過失,所以就稱為清淨的念、清
淨的捨。
禪定的八種過失是尋、伺、呼、吸、有漏的樂受、意樂、苦、意不樂。1
同樣,說四禪是不動搖的禪,原因也是如此。
(...待續...)
>>>>>
[1] 苦、樂、捨三種受,也可以分為五種受:苦、意苦、樂、意樂、捨。
樂是身樂,意樂是心樂,苦是身苦,意苦是心苦。所以分成三種或五種只是開闔不同
[2] 苦可分為三種:苦苦、壞苦、行苦
以五取蘊的受區分:苦受屬苦苦,樂受(有漏樂受)屬壞苦,捨受屬行苦。
三界當中:欲界有苦受(苦苦)、樂受(壞苦)、捨受(行苦)。
苦受(苦苦)只在欲界中有,獲得色界初禪,沒有苦受(苦苦)。色界初禪、二禪、
三禪有樂受(壞苦)、捨受(行苦),沒有苦受(苦苦)。獲得色界四禪,不僅沒有苦受
(苦苦),也沒有樂受(壞苦),只有捨受(行苦)。色界四禪以上只有捨受(行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